從一個重大項目的加快投入看有效投資的拉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金融機構主動“送錢”助力項目建設提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敬
【故事切片】
“融資機會清單”助力項目跑得更快
6月5日,記者來到位于成都市溫江區的通瑞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只見項目一期主體已經封頂,用于放射性藥物研發和生產的設備正陸續安裝調試,其研發生產基地辦公室、公司財務部門和綜合事務部門同事拿著金融機構的材料討論不休。
通瑞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30億元,未來有望成為全球一流的放射性藥物研發中心、臨床轉化平臺和生產基地。通瑞生物首席執行官鐘文晶介紹,預計到今年底,公司將自主開發I類新藥3個,轉化、引進填補國內空白I類和Ⅱ類新藥產品3—6個。
“充分利用多種金融工具和融資方式,是公司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鐘文晶表示。
錢是怎么來的?今年3月,在2023年成都市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暨輔導培訓會上,《2023年成都市重點項目融資機會清單》發布。通瑞生物作為成都市重點項目,在會上與多家金融機構對接了相關融資需求。
“目前已有12家銀行及基金公司表達了合作的意愿。”通瑞生物財務負責人查胤群指著桌上的材料說,這是篩選過后準備進一步交流的機構。“銀行提供了多種可選擇方案,我們在比較和匹配,除了計算期限、利率這筆經濟賬,還要考慮合作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是否能滿足企業快速發展需求。”查胤群說。
查胤群表示,融資機會清單擴大了項目尋求融資的渠道,“面對面建立聯系后,雙方溝通也更具針對性,降低了時間成本。如果推進順利,將在年底投產前獲得一筆項目貸款。”
這不是通瑞生物第一次獲得政府支持。2022年初,在成都醫學城管委會“雙承諾制”和“全程代辦制”服務下,通瑞生物在拿到土地成交確認書的當天就進場施工,實現“拿地即開工”。同時,在溫江區發展和改革局協助下,通瑞生物還在2022年底申請到省市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經費。
【記者觀察】
擴大有效投資,既要千方百計又要優化創新
今年2月,省政府印發《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36條”),在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方面,提出要完善常態化項目儲備機制,發揮重大項目分級協調機制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重點項目建設融資支持等舉措。
記者采訪得知,“36條”實施以來,四川圍繞實現工作量、實物量、投資量“三量齊增”目標,搶抓當前施工黃金期,協調推動248個共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加快實施,目前已開工項目230個,累計完成投資8417.7億元,其中今年1—5月完成投資1447.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42.6%。
記者發現,在落實“36條”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各市州可謂“千方百計”。
樂山市發展改革委通過開展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項目、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項目謀劃儲備、新項目入統的專項督導工作,促進新項目加快入統,推動項目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達州市印發《達州市工程建設項目“清單制+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的行政管理方式,打造“寬進、快辦、嚴管、便民、公開”的審批服務模式,強化協調服務,全面推行項目審批流程優化,實現極速審批。
成都結合產業建圈強鏈的實際情況,優化產融合作方式。3月發布的《2023年成都市重點項目融資機會清單》,涵蓋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266個,總融資需求1046億元。隨后又發布《成都市重點產業鏈投融資機會清單》,包括103個重點產業鏈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471戶新上規工業企業、890家創新中小企業、34戶擬上市培育重點產業鏈企業、20個“5+2”區域工業上樓重點項目等5個機會清單。
擴大有效投資,不但推進重點項目落地落實,也增強了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愿。鐘文晶表示,通瑞生物將積極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核藥產業化基地,為成都生物醫藥產業“建圈強鏈”作貢獻,助力成都醫學城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