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科教 > 正文

“雙減”政策后 不少教育上市公司朝不同方向轉型

來源:北京商報2022-04-13 08:10:14

邁入合規之年,教育上市公司表現如何?截至4月12日,包括高途、有道在內的多家教育企業均已發布2021年財報。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雙減”政策后,不少教育上市公司都開始“甩賣”或直接關停中小學學科培訓業務,并朝著不同方向轉型。而在剔除不合規業務后,部分企業甚至在四季度實現了季度盈利。

“降成本”后單季度盈利

“雙減”政策發布之年,教育中概股的全年業績表現慘淡。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統計,在已發布2021年全年財報的五家美股教育上市公司中,高途、有道、一起教育科技和掌門教育四家公司均交出了虧損成績單,其中,高途2021年全年凈虧損超31億元,同比擴大了122.8%。

唯一實現盈利的51Talk,2021年凈利潤也呈同比下滑表現。具體來看,51Talk在2021全年的凈利潤為1.057億元,而其2020年全年凈利潤為1.4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全年業績表現不佳,但從2021年四季度來看,上述五家公司均實現了單季度盈利。其中,高途凈利潤為2.86億元,同比由虧轉盈;有道、掌門教育則是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分析指出,“雙減”之后,各家公司都進行了大量的人員裁撤,人員出清和投放出清降低了運營成本。“過去教培企業為了擴張,會選擇走‘戰略性虧損’的路線,而在‘雙減’之后,這樣的路線已經走到頭,人員成本和流量投放成本都降至冰點,反映到財報上,就會迅速變成盈利的模型。”而除了降成本,教培企業減少對外投資,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也是實現四季度盈利的重要因素。

拋售不合規業務

2021年7月,“雙減”政策正式發布,為校外培訓時代畫上了句號。由此,各家機構開始剝離中小學學科培訓業務,保證上市公司主體合規。從時間節點及多家公司公告來看,2021年12月31日,是不少上市公司們自設的剝離“大限”。

K12學科培訓業務,無疑是上市公司手中的“燙手山芋”。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低價拋售旗下的學科培訓業務。其中,A股上市公司勤上股份擬1元轉讓旗下廣州龍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龍文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99%股權;港股上市公司卓越教育也在公告中稱,擬向霍爾果斯樂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售旗下廣州市卓越里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代價為1元。

“剝離學科培訓,是教育上市公司合規的必經之路。”葛文偉表示,目前教育股股價跌至谷底,配合合規操作,能夠把學科培訓的業務成本剝離在上市公司體系外,也能有效保護上市公司母體。“另外公司解散員工和團隊的成本也比較高,在業務剝離的同時,也能讓大量員工剝離至上市公司體系外,降低裁員和業務縮減時的成本。”

如何轉型顯“神通”

輕裝才好上陣,甩掉不合規包袱后,轉型成為擺在教育上市公司面前的新命題。

51Talk將戰略重點調整至海外;一起教育科技轉型教育SaaS服務商;高途全面轉型至成人培訓和職業教育等業務領域;有道專注教育智能硬件研發,在詞典筆之外進軍智能學習燈市場;掌門教育從素質教育、to B業務、教育信息化及SaaS軟件服務等多元賽道入手,并表示將入局智能硬件領域,開發以自學產品為核心的課后解決方案。

轉換目標人群和市場、發力教育科技,是上述教育上市公司轉型的共通點。網易有道CEO周楓曾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對教育科技的使用和未來發展持有樂觀態度。“好的教育科技產品能夠為教育和學習帶來好處。”

教育科技看重研發能力,轉換目標市場則更考驗企業的服務和運營能力。互聯網教育專家、素履咨詢創始人郁苗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政策對校外培訓監管逐步收緊,目前行業的出清已經差不多了。“資本可能會更看好與企業服務相關的培訓業務,另外職業培訓、產教融合方面也被認為還有成長空間。”

“一部分資本還看好職業教育,因為職業教育相對來講,受政策的長期利好。”郁苗直言,“職業教育不能像過去的K12階段一樣掙大錢、掙快錢,脫虛向實、與產業相結合、賦能產業的職業培訓機構,還會有長期成長和發展的空間。”(程銘劼 趙博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