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資料圖】
作者:洞見pumpkin
漁夫在無法捕魚時,就會修補他的網。
人到中年,無常是生活的主題。
會登頂山峰,也會落入谷底;有高光喜悅的時刻,也有艱難困苦的日子。
有的人一遇困難便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卻把起伏看得平常、把生活當作道場。
中年以后,安頓好自己的心。
01
窮時關門
中國的功夫里面,有一種特殊的修煉方式——閉關。
受到重創,或者感受到瓶頸的高手,會找到一個僻靜的地方,潛心修行。
閉關結束后,功力恢復如初,甚至突飛猛進。
人生窮途末路的危機,亦是厚積薄發的轉機。
閉門深耕,潛心修煉。
當你熬過低谷,你會發現所謂的絕境,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重生。
蘇軾前半生順風順水,是意氣風發的大學士,皇帝身旁的座上賓。
人到中年,猝不及防的“烏臺詩案”讓他變成尊嚴掃地的階下囚。
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
戴罪之身,地方官要時時監視,昔日的親朋好友不敢來往。
沒有俸祿,全家人靠一點積蓄勉強維持,日子過得凄苦無比。
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頓,一度讓蘇軾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但他沒有就此在苦難里沉淪。
一向外放的蘇軾,開始閉門讀書。
他重讀四書五經,以圣人君子的標準,反省自己的言行。
他瀏覽詩歌散文,用先賢言志的作品,療愈自己的身心。
作家蔣勛說:“這段時間是蘇軾最難過、最辛苦、最悲劇的時候,同時也是他生命最領悟、最超越、最升華的時候。”
正是在黃州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蘇軾刻苦讀書,勤奮寫作,每天三更以后才睡覺,四年下來,成就斐然。
不僅書法、繪畫、詞文達到了藝術巔峰,就連農學、美食、醫學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提升。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對強者而言,困境不是磨難,而是洗禮和考驗,更是自我升華和醒悟的契機。
白巖松在即將邁入中年門檻時,曾遭遇了職業危機。
他離開舞臺,謝絕所有采訪,每天靜心閱讀,向內自省,終于在迷茫中重拾了方向。
一年后,他帶著新的節目重磅回歸,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李健在退出“水木年華”之后,變成查無此人的歌手,沒有演出的時候,他就待在北京西郊的出租屋里看書創作。
這段無人問津的時光,滋養了他才氣,后來他憑借《傳奇》《什剎海》《風吹麥浪》等再次出圈。
設計師三國萬里子曾說過這么一段話:
人生停滯不前,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時,是這句話幫了我。
“漁夫在無法捕魚時,就會修補他的網。”
我會一邊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一邊順其自然地生活。
人到中年,四面楚歌。
被生活逼到墻角時,不要大聲求助,也不要四處訴苦。
關上門,靜靜思考,默默扎根,用這段時間去沉淀自己。
只要沉住氣,守住心,總會撥云見日。
02
豐時推窗
前陣子,985哲學博士陳濤送外賣的新聞火了。
陳濤是川大哲學碩士,曾在知名媒體《中國新聞周刊》《南方周末》擔任記者,在北京住著80平米的森林景房。
可38歲后,他失去了這種生活。
因為想有更好的發展,他辭職和朋友一起創業。
但事與愿違,創業并不順利,更糟糕的是,又遇到了疫情,一下子生活陷入了困境。
最艱難的時候,陳濤窩在五環外一間10平米的屋子里,靠100多元硬撐著過了一周。
為了維持生計,陳濤不得已跑起外賣。
這個世界是很殘酷的,對中年人來說,更是毫不客氣。
打拼了二十多年,也許你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的地位,資源和閱歷。
成家立業后,有車有房,有美滿的家庭。
可突如其來的黑天鵝,一下子就能打破這種表面的寧靜。
一朝失業,有車有房,會變成沒還完的房貸車貸,天倫之樂,會變成上有老下有小的負擔。
沒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躺平在已有的成就上,無異于畫地為牢,主動推窗看世界,是一種格局,更是一種遠見。
雷軍在金山工作時,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十年如一日,被稱為“中關村勞模”。
然而微軟迅速發展,金山發展緩慢。
當時比他晚出道的馬云,已經狠狠地把他甩在身后。
當他從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來時,才看到新浪、網易、搜狐等一大批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
那時他才認識到,自己不是輸給了對手,而是落后于趨勢。
他果斷卸下高管的職位,開始用互聯網思維創業,這才有了后來的世界500強小米公司。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要睜眼看世界。
讓自己緊跟一線,了解環境和趨勢的變化,隨時擁有重新開始的可能性,才能不被時代的浪潮擱淺在沙灘上。
知名主持人倪萍曾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山東藝術學院。
之后連續9年,她在各大電影中擔任女主角,各類獎項拿到手軟,還被評為國家級演員。
然而,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卻果斷辭去了工作,獨自奔赴北京,成為央視的實習主持人。
面對眾人的疑惑,她解釋說:“在演戲方面,我已經看不到新的東西了。”
13年后,她從滿口鄉音的鄉下姑娘,成長為當之無愧的央視一姐。
盛名之下華麗轉身,再次跑贏生活,不是因為她有多少天賦,而是不斷打破能力邊界的決心。
正如倪萍說的:
“人,即使餓著肚子,也不能讓眼睛餓著。
當你看到越多,生活的邊界不斷拓寬,未來也會更清晰。
惟有如此,你付出的努力才不是原地打轉。”
03
累了靜坐
摧毀一個中年人,有多簡單?
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個生病的老人,和一地的雞毛蒜皮……
中年以后,人生似乎進入了“困難模式”,工作上要打怪升級,生活中要面面俱到。
越是勞心勞力的時候,越是要擁有讓安靜下來的能力。
對中年人來說,最好的休息方式,不是在酒桌上痛飲,而是在獨處時靜坐。
尋一處僻靜的場所,將思緒放空,把自己從高壓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獲得心靈的休憩。
洞見作家瑾山月在生下女兒之后,曾陷入情緒低谷。
生產之后,重回職場的陌生感,讓她力不從心。
回到家后,要兼顧家務又要照顧孩子,丈夫一句不順心的話,就讓她激動跳腳。
每天晚上她都在煩躁焦慮中,久久不能入睡,生活陷入負循環。
那段時間她頭發大把大把地掉,身體各項指標也亮起來紅燈,為了自救,她開始積極尋找各種調節方式。
試過很多方法,她發現每次靜坐冥想的時候,能讓她從瀕臨崩潰的狀態里走出來。
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她就打坐10分鐘,給大腦放松一下。
丈夫孩子不懂事時,她不再大吼大叫,而是閉上眼睛,等待情緒重回正軌。
她發現,當她徹底放空時,外界的紛擾都被屏蔽了。
冥想結束后,壞心情一掃而空,能心平氣和地處理家事,棘手的工作似乎也找得到解決的方案。
后來她在文章中寫道:人閑,心靜,方能豁達安逸。
靜坐冥想并非什么高僧入定式的艱苦修行,而是日常就能用來調節情緒的便于執行的好方法。
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閉上眼,專注自己的一呼一吸,然后慢慢放松,這是“呼吸式冥想”;
找個物品,比如書,杯子,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上面,別的一概不想,這是“目不轉睛式冥想”;
打開一段輕音樂,把自己想成一條魚、一朵花,這叫“引導式冥想”。
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眼前的事,而是自己的情緒。
人生下半場,別為瑣事憂,別為破事煩。
在靜坐中找回內在的力量,才能在世事無常中好好安放自己,照顧好家庭。
▽
周國平曾說,人生中有三種情境最能檢驗人的靈魂的品質,一是成功,二是苦難,三是疲憊。
人生路遠,貧富有時,窮達輪轉。
順境修力,逆境修心,平境修身,這才是中年人應對無常最好的姿態。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