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場消息稱主動權益基金審批放緩,引發了討論。數據上看,今年5月以來(截至5月30日),新批的主動權益基金數量僅有7只,確實較4月份的30只出現了明顯下滑。而今年前五個月,獲批的公募基金數量為132只,與2022年前五月相比,數量減少一半。
(資料圖片)
前五月新基金獲批僅132只
2023年以來,無論是基金公司還是代銷機構,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年新基金獲批的節奏放緩。
Wind數據顯示,今年初(截至5月30日),監管層已審批的公募基金數量為132只,較2022年前五月的266只,直接銳減了一半。
若從發行節奏上來看,今年前4個月公募基金新品獲批的數量依次為2只、15只、39只、59只。而在即將過去的5月,這一數字僅剩下了17只,出現了明顯下滑。相比之下,2022年5月新基金獲批數量則達到了94只。
主動權益基金新品獲批僅7只
“今年感覺主動權益型基金是報的少,批得也少。”談起今年新基金,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場人士這樣表示。
就主動權益型基金審批速度來看,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截至5月30日)主動權益類基金(股票+混合)新品獲批數量依次為1只、9只、18只、30只和7只。5月以來主動權益型獲批的數量,較今年4月確實出現了明顯下降。同時,縱觀5月獲批的17只基金中,僅有銀華順和一只債券型基金,主動權益類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平分秋色,數量均為7只,其余兩只均為QDII。而獲批的7只主動權益類型基金,幾乎為中歐、富國、南方等大型基金公司。
“從數據上看,5月主動權益型基金新品數量出現了明顯下滑。如果說監管層放緩主動權益審批的速度,可能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前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進一步表示。
而統計顯示,2022年前5月,主動權益基金新品獲批數量依次為4只、9只、24只、34只、24只。相較而言,2023年以來,主動權益新品拿到批文的數量整體都呈現下降趨勢。
事實上,對比2022年和2023年前五月的新基金獲批類型來看,下滑幅度最大的卻并不是主動權益類基金,而是債券型基金。
不難發現,2022年前五月債券型基金獲批的數量高達104只,而今年以來(截至5月30日)的數量僅有10只。緊隨其后的就是主動權益型基金,2023年以來僅獲批65只,而去年同期獲批的數量為95只,同期減少了30只。指數型基金則是基本持平。而在所發行的基金類型中,今年唯一上漲則是QDII品種,數量從去年的2只上升至8只。
截至今年5月30日,合計還有277只公募基金新品已被受理,但仍在走審批流程。其中,指數型基金為47只,債券型基金只剩下104只,混合型為82只,股票型為6只,QDII為10只,FOF為28只。
客戶:從贖舊買新到贖舊離開
事實上,對于監管層放緩主動權益的審批節奏的市場消息,也引發了市場對其背后原因的探究。
“絕大多數新基金根本賣不動,老基金也沒啥賺錢效應,特別是近期三年封閉期基金到期虧損的現實,進一步降低了投資者的購買熱情。”深圳某基金公司人士指出。
若以認購起始日為統計維度,5月新基金發行份額也只是勉強突破200億份,創2015年10月以來新低。
而作為公募基金代銷的機構,更是感受2023年基金代銷壓力。
“2023年的基金市場,老基金‘失血’,新基金也‘失血’。客戶存量資金都被套住,更別提新增資金。”深圳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告訴記者。而此前基金代銷曾一度被視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路徑之一。
而滬上某財富管理人士看來,其實基民現在購買基金的核心邏輯發生大的變化,原來可以說客戶前兩年是贖舊買新,資金的騰挪,而現在是客戶贖舊不買新,而最終造成的是公司客戶的流失。
不過,也有公募投資人士指出,公募基金產品數量早已超過1萬只,且同質化現象明顯。目前,整個行業近年來也正致力于解決“重首發、輕持營”等痼疾,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