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全球短訊!鄉村振興 青春在行動

來源:陜西農村報2023-05-05 17:27:52

近年來,三秦大地廣袤田間出現了越來越多新農人的身影。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他們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展現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駐”進村民心中


(相關資料圖)

“有了這覆膜機,我們的種植效率提高了好多。”勉縣長溝河鎮汪家河村產業發展大戶李新華開心地說。

4月24日中午,汪家河村駐村第一書記何佳昊正與村干部在村里的辣椒種植基地研究新購買的覆膜機。“這30畝辣椒是我們今年嘗試發展的新產業,目前看來長勢不錯。”何佳昊高興地說。

何佳昊(右)與村黨支部書記薛建明研究覆膜機。  

2021年8月,3名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年輕人組成的工作隊被勉縣運輸局派駐到汪家河村。何佳昊和隊員們的駐村生活正式開啟了。

一年半的時間,何佳昊扎根基層,用腳步丈量每一條道路,用汗水澆灌每一片山林。回想一年多的時光,他感觸頗多。“以前村民種植天麻都是各自發展,不成規模。”何佳昊稱,“這種模式不光種植成本高,大家還享受不到政策補貼,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也不足。”

駐村以來,何佳昊一直在產業發展上想辦法。他和村干部積極探索,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勉縣順蜂園專業合作社合作,為160戶農戶提供優質密環菌和天麻種,帶動農戶積極發展天麻產業。

為了解決農戶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何佳昊還爭取到幫扶單位勉縣交通運輸局的項目,為村上修建了一條長680米的產業路。看著新修好的道路,天麻種植大戶趙忠成笑得合不攏嘴:“以后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天麻的運輸問題了。”

“何書記,去年的蜂蜜都滯銷了,今年能不能幫我們找個銷售的好路子?”這是2022年夏天,何佳昊在入戶走訪時來自群眾的心聲。于是,他通過朋友圈、抖音、拍攝帶貨宣傳片以及聯系幫扶單位等方式幫助農戶銷售了250余公斤蜂蜜,及時解決了蜂蜜滯銷問題。

“駐村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充滿各種挑戰。這一年多來,我不僅感受到防返貧工作的艱辛,也體會到為村民排憂解難后被大家認可的那份喜悅。”何佳昊說,接下來他會通過各種渠道,帶領大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育”出美好未來

4月27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教師祁雅潔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們參與手磨豆漿、無土栽培等勞動,從而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

當天,在祁雅潔的指導下,孩子們輪番上陣,分工有序地磨豆子,并將泡好的豆子放入石磨中反復推磨。豆香飄來,當看到自己親手磨出來的豆漿時,孩子們心中充滿著成就感。

在無土栽培薄荷現場,祁雅潔耐心地進行示范栽種,孩子們認真觀看并躍躍欲試。在最期待的實踐環節,孩子們自動分組,調配營養液、栽種、取營養液,每個步驟都精心細致,小心翼翼。“為什么要給小海綿灑水?為什么要按比例調營養液?為什么要攪拌營養液?”……在栽種過程中,學生們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祁雅潔耐心地向孩子們一一解釋。

祁雅潔閱讀學生研學感悟。  

沒多久,孩子們便完成了無土栽培薄荷。看著面前的一盆盆薄荷葉,大家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看著孩子們的動手實踐過程,祁雅潔感慨道:“培養學生,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性格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這和種植作物一樣,需要提前了解作物的生長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栽培。”

“到田間來體驗、鍛煉,來吃苦、學習,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這是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祁雅潔說,農耕體驗架起了書本和生活的“同心橋”,也成為科學育人的絕佳通道,秉承“教育就像農業”的教學理念,接下來她會抓實養成教育,為孩子創建快樂和諧的成長環境。

“創”出新生力量

“這是我們的無抗蛋,沒有腥味,香味濃、口感好……”在清澗縣,25歲的宇宏牧業負責人惠青峰每天清晨都會在縣城推銷自家的無抗雞蛋。

5月3日上午,在宇宏牧業雞蛋廠房內,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流水作業。雞蛋產出后,經過殺菌、消毒、分級、包裝一系列的工序,一箱箱無抗雞蛋“新鮮出爐”,將被運往清澗縣各大商超及周邊縣區。

“我們的雞全程無抗養殖,中藥調理,吃的都是原生態粗糧,這也是我們的雞蛋品質為啥這么好的原因。”廠房內,惠青峰邊走邊為記者介紹。

2021年,大學畢業一年的惠青峰,選擇放棄大城市的高薪職位回到了家鄉。“我是真的喜歡養殖,所以才選擇了回鄉創業。”惠青峰說,他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在健康養殖上搞出點名堂來,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家鄉的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惠青峰正檢查雞的發育情況。  

剛開始,惠青峰要資金沒資金,要場地沒場地,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遇到了太多的難題。惠青峰說,廠子建好以后,不管是飼料配比、疫苗防疫、養殖技術還是銷售銷路,他都一樣一樣費心來抓,其中的艱辛只有自己明白。

經過兩年多的打拼,如今,惠青峰的無抗雞蛋慢慢打開了銷路,清澗縣城的超市、學校、醫院、飯店等都有他公司生產的雞蛋。

從剛開始的沒有銷路到后來的供不應求,惠青峰不光依靠品質打出了自家雞蛋的名聲,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創業。

“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愿意提供。我也歡迎大家來參觀,帶動有想法的人一起發展養殖。”惠青峰說,實際上,從規模養殖無抗雞開始,就有不少業內人士前來交流學習,共同探討養殖心得。后來,當地一些村民也開始向他請教如何養殖并了解市場情況。

“37歲的惠海峰之前在外面搞快遞運輸,收入不太穩定,現在被我聘請回來,做技術顧問,年收入6萬元。62歲的村民惠玉有,之前在家務農,現在被我聘請為場內工人,每天負責雞舍的衛生和日常工作。”惠青峰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村民在顧家的同時兼職養殖,多一份收入。

“我希望能用自己摸索出的新養殖模式,將自己的養殖知識、技術、經驗傳授給他們,帶領村民、鄉鄰一起致富。”提及未來,惠青峰信心滿滿。

如今,在廣袤鄉村,越來越多新青年像何佳昊、祁雅潔和惠青峰一樣,他們把青春揮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在基層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讓青春的光彩在鄉村振興一線盡情綻放。(記者 王東宇)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