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2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吳岱霞 通訊員 李明潔 許寧寧)2月24日,“與天無極 璀璨秦中——陜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在湖南博物院開展。120組陜西古代文物精品,以時間為脈絡,以周秦漢唐文化為主要軸線,為觀眾揭開陜西地區一頁頁光耀中華歷史的璀璨篇章。
陜西,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區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四個王朝建都于此,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積淀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譜寫了中華文明最華彩的樂章。
(相關資料圖)
本展覽匯集陜西歷史博物館、咸陽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等多家單位的文物精品。展覽通過四個單元為觀眾展示陜西地區的周禮秦制和漢風唐韻。
第一單元“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通過商周時期的青銅重器,向觀眾展示了建都豐鎬、君臨天下的強大周王朝及其禮樂制度。第二單元“奮六世之余烈 一匡天下”,以秦朝建立為分界線,通過建筑構件、兵器、車馬器、貨幣、度量衡器等多組器物,見證秦國崛起到天下一統的帝國氣勢。第三單元“大風起兮云飛揚”,主要展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亦是中國的黃金時代之一的漢代。以西漢國都和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為引,通過漢長安城、漢家陵闕和大量漢代文物,彰顯出西漢開放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
第四單元“萬國衣冠拜冕旒”,主要展示東方名都長安的繁華氣象以及大唐盛世之下,絲綢之路空前繁榮,各國商旅云集,萬邦來朝的氣魄和胸襟。
本次展覽至6月11日,展覽票價50元/張,觀眾可登錄湖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平臺與支付寶小程序購買門票,經專用通道入館觀賞。
【精品文物】
雷紋青銅鼎
商代,通高21厘米,口徑17厘米。1986年陜西西安老牛坡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周族與夏、商是同樣古老的部族。夏朝時,一支姬姓部落發跡于涇渭之間,逐漸融合成周族。歷史的車輪駛入商朝,商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商初,周族領袖公劉遷豳,周人善農耕,開荒拓土,經營農業。商王武乙時,周族徙居周原,于岐山下建宮室,訂制度,置機構,周國初具規模。周人倡德行于邦內,敦教化于域外,積德行義,至商晚,已成為雄踞西方的強大“周方”。這件商代青銅鼎,三足圓鼎,方形立耳,平折沿,方唇,圓腹,上腹部飾有雷紋,1986年出土于陜西西安老牛坡,是周族徙居周原后制作的青銅禮器。它見證了在商王朝統治下活動在陜西的周人日漸發展為商王朝的重要方國。此鼎是典型的商式青銅器,因此,也是商文化擴張和影響到陜西關中地區的見證物。
三彩女立俑
唐代,高42厘米,陜西西安市郊區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唐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綜合國力與對外影響力達到了頂峰。這一組文物要為大家展示的是唐代服飾文化、手工制造、絲路繁華及宗教文化的盛況。
這件面龐圓潤,體態豐滿的三彩女立俑,雙手攏袖拱于胸前,肩披帔帛,長裙及地,履尖微露。盛唐時期婦女喜歡將鬢發朝兩邊展開,形如蒲扇,稱之為“緩鬢”。與緩鬢相配合, 將頭發自兩鬢梳向腦后, 掠至頭頂挽成髻, 再向額前俯向下垂的髻式, 稱為倭墮髻。此俑發式應是兩者的結合,更顯女性的嫵媚與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