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權威解讀丨抓產業,湖南如何發力?

來源:華聲在線2023-02-11 20:30:15

產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百業興。


(相關資料圖)

為了抓產業,湖南最近放出一波“大招”。

2月6日,湖南發布《關于打好經濟增長主動仗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若干政策措施》(簡稱“穩增長20條”)。其中,培育壯大產業動能,政策“含金量”十足。

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支持企業技術創新、重點產業發展、“五好”園區建設……一條條干貨硬貨,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政策出臺有何深意,對產業發展有何影響?

政策解讀

侃財君獨家采訪了省工信、財政、科技、商務等部門,請他們對相關政策進行權威解讀。

真金白銀“大禮包”

多類市場主體都有份

經濟穩增長,主體是企業。“穩增長20條”以更大力度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壯大。

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800家以上,新增百億企業7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4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21個……2022年,我省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新增規模工業企業行動,市場主體擴量提質,優質企業實現歷史性突破。

玻璃面板行業龍頭企業藍思科技落戶瀏陽經開區。

“穩增長20條”再添一把火。對新晉制造業百強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百強企業,新獲評的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等,給予資金獎勵。尤其是對新獲批的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3年最高可給予600萬元獎補支持,額度創歷年之最。

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今年,我省組織實施“智賦萬企”行動。“穩增長20條”明確,數字經濟領域的試點示范項目企業、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和車間可獲得資金獎勵。

“讓更多企業插上智能化翅膀,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省工信廳廳長雷紹業表示,“智賦萬企”行動支持打造一批數字領航企業,加快推進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互聯網全覆蓋。同時,省工信廳將主動作為,確保政策盡快落地見效,為實現全省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供有力支撐。

爭優創先

園區獲得感滿滿

園區是經濟發展主陣地。

自2021年提出建設“五好”園區以來,我省產業聚集度、園區畝均效益穩步提升,園區經濟呈現“加力加速、高質高效”的良好勢頭。

“穩增長20條”支持“五好”園區建設,讓園區“優等生”變得更優。比如,省級園區升級為國家級園區,獎補500萬元;綜合評分在全國和中部地區排名雙進位,園區最高可獲資金獎勵500萬元。從省預算內基建投資中,專門安排2000萬元,對在“五好”園區建設中表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

數據顯示,我省園區開放型指標在全國和中部地區排名相對靠后,實際使用外資和進出口總額偏低。“穩增長20條”靶向發力、精準出招,對省級認定的國際政府間合作園區,獎勵500萬元;對被評為全省“開放十強”的省級以上園區,獎勵200萬元。

“用真金白銀激勵園區對標對表,補短板、強弱項,引導園區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省商務廳相關負責同志說。

分類施策

重點產業重點支持

經濟穩增長,重點在產業。“穩增長20條”分類施策,助力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加快提升,新興產業加速壯大。

我省工程機械產業規模領先,但產業鏈配套能力仍有不足。“穩增長20條”對癥下藥,把吸引省外(含境外)投資作為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招,對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補鏈延鏈項目給予獎勵。

在山河工業城里依次擺放的基礎裝備系列產品。

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現代石化等“新三樣”產業來勢看好,一大批重大項目由省級統籌推進。“穩增長20條”精準配套,提出對推動“新三樣”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在財政資金申報、銀行貸款、用地、用能等方面予以優先保障。

經濟穩增長,創新是關鍵。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穩增長20條”落在實處。落實企業研發分類獎補政策,對列入省重點高新技術領域的企業,按其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部分的12%給予補助,獎補比例比一般企業更高。“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2023年爭取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省科技廳副廳長周斌說。

“穩增長20條”首次提出,科技人才類項目經費最高可按20%對個人生活進行補助。據介紹,以往項目經費由項目組所在單位統一管理,必須用于項目研發使用,不能用于個人。新的政策意味著20%的經費可以獎勵給個人,這將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人才的積極性。

“這次推出的產業支持政策是以往政策的延續和升級,不僅注重量的增長,也聚焦質的提升。”省財政廳二級巡視員沈啟秀表示。

作者丨謝卓芳 王銘俊

反響

“抓產業,湖南力度大、措施實”

“穩增長20條”提出培育壯大產業動能,相關政策迅速在園區、企業傳開,引發熱烈反響。

政策針對性強

發展信心更足

2月9日,“獲批國家‘小巨人’企業,湖南最高獎600萬元”這一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湖南金陽烯碳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忠格外開心。

加強市場主體培育,是“穩增長20條”的著力點之一。國家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百強企業等,都有機會拿到真金白銀“大禮包”。

金陽烯碳在碳基材料、石墨烯材料領域深耕10余年,2022年升級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小巨人”撐起大創新。劉建忠表示,“穩增長20條”政策針對性強、支持力度大,讓企業發展信心更足,也將引導更多中小企業勇當創新主力,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

“制造+服務”,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中輕長泰(長沙)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屈輝現表示,發展服務型制造業,企業在數字化平臺建設、專業人才支撐等方面的投入不少,獎勵資金可直接為企業減負,引導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迸發新動能。

“湖南‘穩增長20條’政策抓住了重點!”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歐陽日輝一直關注湖南數字經濟發展。他認為,政策通過獎勵試點示范項目、標桿企業和應用場景,將資金匹配到國家戰略方向的企業和項目,也向社會發出強烈導向信號,從而更加精準地助推湖南數字經濟發展。

減少后顧之憂

激發創新活力

“穩增長20條”以超大力度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中車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智能軌道快運系統,該系統為自主研發、全球首創。公司2022年度營業收入5億元,研發投入5400萬元,超過當年營業收入10%。

中車智軌“出海”首交付

公司財務總監周劍算了一筆賬:按照企業研發分類獎補政策,公司可申報研發獎補232萬元。“獎補資金投入企業新一輪技術研發,形成產業快速發展的良性循環。”周劍說。

湖南國重智聯工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了我省制造業關鍵產品“揭榜掛帥”項目,全力突破工程機械高速高壓液壓柱塞馬達關鍵技術,產品已進入試制階段。公司總經理袁振表示,在“穩增長20條”支持下,企業將加快技術攻關步伐,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助力提升我省產業創新發展水平與核心競爭力。

如何讓人才創新積極性得到最大發揮?“穩增長20條”明確,科技創新人才項目經費最高可按20%對個人生活進行補助。

“湖南真正將科技人才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冶長天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技術研發的楊本濤說,科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青年科技工作者難免有經濟負擔。新的政策可以讓科研人員減少后顧之憂,更加堅定地用“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來做科研。

做強做優做大

努力進位爭先

2月8日,山河智能價值1.2億元的200多臺套產品從長沙、湘潭發往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

“剛立春,‘及時雨’就來了。”山河智能副總經理龍居文仔細研讀“穩增長20條”,支持工程機械等重點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讓他印象深刻、拍手叫好。

在望城經開區,湖南德賽電池儲能電芯項目一期建設現場,成片廠房拔地而起。該項目計劃投資75億元,全面達產后年產值預計可達120億元。

“抓產業,湖南力度大、措施實。來湘投資,我們很安心、更有信心。”湖南德賽電池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孔祥鵬表示,“穩增長20條”出臺,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增強湖南發展動能。將扎根湖南,做強做優做大產業,助力長沙打造千億級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

園區是產業主戰場。“真金白銀、真材實料、真心實意,‘穩增長20條’為園區和企業發展注入‘強心劑’!”沅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李選才說,把沅江船舶制造作出特色,把中聯重科攪拌車沅江產業園做強做大,把“辣妹子食品”打造為中國辣椒第一股……錨定目標,大干快上,讓好政策發揮出好效果。

全力“拼經濟”,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產業項目建設開足馬力。“政策鼓舞人心,努力進位爭先。”岳陽市云溪區委副書記、岳陽綠色化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勇表示,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等、一天也誤不起”的狀態,加大己內酰胺產業鏈搬遷與升級轉型發展等項目建設力度,全力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作者丨曹嫻 尹虹 王銘俊 邢玲 周磊

專家點評

匯聚合力,暢通經濟循環

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實體經濟興則國富民強,實體經濟運行出現困難,則會直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目標的實現。實體經濟的微觀基礎是企業,所以全力幫扶實體經濟的落腳點就是對企業的幫扶,重點是為廣大中小微企業紓困。

近年來,受新冠疫情沖擊,企業盈利空間受到了來自供需兩方面的擠壓。部分中小微企業承壓,不得不減員降本。于消費者而言,在對未來就業、收入等方面預期下行的背景下,其消費欲望會受到壓制。這些負面沖擊最終將聚焦在市場主體上,進而削弱實體經濟中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的活躍程度。這種情況在短期內難以單純依靠市場機制扭轉,應當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宏觀調控的經驗,通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合力來暢通經濟循環,幫助企業盡快走出困境。

目前來看,湖南結合本省實體經濟運行面臨的實際情形,有針對性地出臺金融、財稅、就業、用能等幫扶政策,通過增信貸額度、降融資成本來緩解企業資金壓力,通過財政補貼和降稅費來降低企業當期運營成本,通過降低用工成本來保障用工,同時組織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對接來拉動就業,通過能源保供和物流系統優化來保障企業生產活動正常運行,可以說是多措并舉。因此,善于從供需雙側發力,改善企業運行的微觀環境,是提振市場信心,暢通內循環,推動經濟運行整體趨穩、好轉的重要抓手。

(作者:胡麒牧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