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CGK展訊 | “小城之春”4月8日在昆明開展

來源:文旅頭條2023-04-08 15:01:52

2023年4月8日,展覽“小城之春”將在昆明當代美術館與觀眾見面。“小城之春”是由三聯人文城市聯合策展人崔燦燦共同發起的城市項目。此次落地展覽,邀請了14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共創人重新觀看小城,以各自的藝術方式呈現對小城的全新理解和敘述。這是繼深圳坪山美術館之后,展覽“小城之春”的第二站,展覽還于今年巡展至山西太原千渡長江美術館。

小 城 之 春


【資料圖】

2023·04·08-2023·06·05

昆明當代美術館9樓

策展人:崔燦燦

出品人:聶榮慶

聯合發起人:崔燦燦 賈冬婷

共創人:

陳鴻宇|音樂人|額爾古納

葛宇路|藝術家|燕郊

黃揚|設計師|內江/古藺

李涵|建筑師|平谷

李青|藝術家|湖州

厲檳源|藝術家|永州

梁琛|建筑師|丹東

劉釗|設計師|粵語地區

陸慶屹|導演|羅甸

文那|藝術家|泉州

吳林壽|建筑師|湛江

小河|音樂人|邯鄲

顏歌|作家|郫縣/英國諾里奇

張曉|藝術家|煙臺

《小城春天的12個瞬間》

前 言

在過去幾十年高速流動的城市化中,大城市成為城市敘事的主角。大城市向全世界開放,與全球化接軌,也將自己沉浸于工業化、資本化的浪潮中,被動放棄或主動剝離了本地化和獨特性,裹挾于其中的每個人也變成一座座孤島。

與此同時,城市與鄉村的天然聯系被切斷了。自然空間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差異,加之人為的二元制度設計,造成了城鄉之間基于自然互惠關系而構成的循環關系的斷裂。傳統鄉土共同體,成為難以回歸的文化鄉愁,無異于“失樂園”再現。

而在中國城市金字塔中,位于塔尖大城市與塔基的鄉村之間,還有層層疊疊的衛星城、三四線城市、小縣城,卻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其實,這些參差多態的中小城市承載著中國更廣泛的時代變革,它們是否可以成為一種重新建立城鄉連續體的紐帶?

在記憶里的小城里,我們爬上它的樹,在它的坡道上騎自行車,在它的小河里游泳,不在意它的粗糙和丑陋。在那里,個人更容易擁有小圈子里的親密關系,生活更加具體,更有溫度。在那里,飲食依循傳統,方言經久不變,保留下更加差異化、多樣性的城市景觀。

小城之春展覽,始于由三聯人文城市聯合策展人崔燦燦展開的城市項目。亦如《小城之春》電影的名字和它所寄托的情感,小城中“城春草木深”和動人的愛情故事,激發了我們的想象和希望。

“小城之春”將目光聚焦于中國眾多小城的變遷。在本次展覽中,我們邀請到14位共創人,分別是音樂人陳鴻宇、藝術家葛宇路、設計師黃揚、建筑師李涵、藝術家李青、藝術家厲檳源、建筑師與藝術家梁琛、設計師劉釗、導演陸慶屹、藝術家文那、建筑師吳林壽、音樂人小河、作家顏歌、藝術家張曉。他們進入自己或他人故鄉的小城之中,從城中心的標志物、街邊的廣告牌、角落的公園、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現對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敘述。

這些小城故事發生于內蒙古的額爾古納、廣東的湛江、山東的煙臺、遼寧的丹東、湖南的永州、浙江的湖州、貴州的羅甸、福建的泉州、河北的邯鄲、四川的內江、郫縣、北京邊緣的平谷、燕郊……彼此距離如此遙遠,但情感又如此貼近。因為,這種故鄉感、地方性,不是基于某個小城的獨特體驗,而是一種普世價值觀。盡管不是每個人都出生于小城,但內心里都有一座小城。

崔燦燦 賈冬婷

2022年春,三聯人文城市聯合策展人崔燦燦共同開啟了城市項目“小城之春”。14位來自藝術、建筑、設計、音樂、文學的不同領域共創人帶著重新觀看的目光,分別進入作為他人和自己故鄉的小城。展覽“小城之春”通過他們的創作,重新呈現了小城獨特的風景、凝聚的回憶以及小城對世界的特有折射方式。

一些藝術家由此重新觀看了自己的故鄉。平面設計師黃揚定居深圳已久,他將對故鄉古藺縣的回憶用極簡的圖形凝聚在八張海報中。

黃揚《內江大千園 開園于 2009》

定居在英國小城的顏歌已經離開故鄉郫縣十幾年了。當故鄉在地理距離上越來越遙遠時,她仍然將故鄉的形象書寫城筆尖的擬像。

顏歌《我一次次把平樂鎮寫進小說里,修建成故鄉的擬像》

曾經拍攝過《四個春天》的紀錄片導演陸慶屹的故鄉在貴州羅甸,他將此視為自己的精神歸處。他用《羅甸的春天》記錄了親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片段讓他精神上重返家鄉,也讓未被城市化進程改變的傳統農耕生活留下樣本。

陸慶屹《羅甸的春天》

藝術家文那來到福建泉州,在閩南濃厚的民間信仰和傳統積淀中,創造出新的神仙形象。在壁畫和雕塑作品《藏海厝》中,她以全新的筆觸刻畫出這座曾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港口城市凝聚的外來者的思鄉之情。

文那《藏海厝》局部

音樂人小河從2018年開啟“尋謠計劃”,從大城市起步,在全國范圍內搜尋具有詩意和美的童謠,并將范圍逐步擴大到更多城市。2021年的“陸上尋謠”就是從小河自己的故鄉邯鄲出發。

小河《尋謠計劃》在浙江金華,攝影:PonyBoy

藝術家張曉回到了家鄉山東煙臺,為蘋果拍攝了傳記。對于張曉來說,蘋果不僅是一個物體、一個家鄉的特產,更是一種成長、一種經驗、一種鄉愁的存在。

張曉《蘋果》截圖

吳林壽回到家鄉廣東湛江,用傳統“三間屋”的布局為父母建造一棟新房,他將當代日常的需求融入傳統空間樣式,同時遵循嶺南地區對人神共居和尊卑長幼的堅守。

吳林壽《自由之物》

在過去數十年里,中國經歷了高速的城市化發展,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批超大城市成為城市敘事的主角。身處大城市與鄉村之間,數百個衛星城、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不僅承載了人們對故鄉的情感眷戀、映射了大城市的發展,也為時代變革和世界改變提供了另一種敘事。

在作品《故鄉的房子》中,藝術家李青將老木窗、藤編家具、織物拼貼在一起,記錄下家鄉自建房對美學的拼接。在浙江湖州的城鄉結合部,形形色色的自建房雜糅了各種美學元素,寄托了人們對美的向往,也形成了這個時代人們對于西方想象和山寨美學不斷變化的印證。

李青《湖州房子》

藝術家厲檳源的藝術作品一直嘗試將身體融入家鄉的土地與河流,探索這里的自然變化與情感遷徙。從2012年開始,厲檳源每次回到家鄉湖南永州,他都會在村里的橋上來回翻跟頭,最終這座橋完全倒塌,幾年的行為藝術被記錄下來,形成了作品《直到橋梁坍塌》。

厲檳源《直到橋梁坍塌》

建筑師、藝術家梁琛的家鄉丹東位于中朝邊境,是中國最大的邊境城市。從自己家庭空間的變化出發,將視野逐漸擴大到社區街道、城市發展。在展覽中,他用作品《前哨》完成了一次對故鄉和城市的顯微與遠眺。

梁琛《前哨》

音樂人陳鴻宇將自己在家鄉額爾古納的“眾方紀”搬到了展覽中。在這個安放于草原通體黑色的精神建筑里,能夠看到一天之中時光的變化,也能看到邊境和小城所提供的一種特殊的時間。

陳鴻宇《眾方紀》

一些藝術家帶著重新觀看的目光來到了城市的邊界地帶。設計師劉釗用自己的設計語言,拆解了小城街頭充滿野生感的招牌語匯。

劉釗《城市招牌體》

成長于北京的建筑師李涵第一次來到了北京周邊的平谷,藝術家葛宇路原先居住在毗鄰北京的燕郊。因為北京這個超級城市的存在,平谷和燕郊呈現出獨特的樣貌。李涵選擇用8組紙質手工建筑模型記錄了平谷的靜謐街景。

李涵《新平南路路口》

作品《吹往北京的風》記錄了藝術家葛宇路背著兩塊碩大的電池、手持帶風扇,花了8天時間,將寫給女友的情書從燕郊一路“吹”送到了北京。這一行為藝術消解了燕郊和首都之間的邊界感和邊緣感。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風》

來源昆明當代美術館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