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在文藝創作這一強調創意表達的領域,創新的意義尤為重要。在一些領域,存在著創新不足的問題。例如我們常能在不同的作品中看到相似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臺詞、細節等,這種創作套路令不同藝術門類的作品仿佛孿生兄弟一般,換換故事發生地、換換人物姓名就可相互替代。主創動沒動腦筋、觀眾愛不愛看可想而知,創新的重要與迫切也就不言而喻。
然而,越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工作就越要穩扎穩打,不可沖動盲目推進,為了創新而創新,甚至把“瞎折騰”視為創新。唯有將創新落在實處,方能以精品奉獻人民。
創新并不意味著與傳統割裂,創新的前提應該是繼承,創新的基礎應該是守正。當生活在2023年的人們去閱讀《詩經》,閱讀唐詩宋詞,那些美好的文字與情感、那些博大的氣魄與情懷仍舊動人;當今天的年輕人欣賞古老的戲曲,那一招一式、低吟淺唱仍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令人嘆服前輩名家的精彩創造。這說明千百年來,人們的價值追求、藝術感知、審美理想等一脈相承,穿越時光,歷久彌新,值得當今文藝創作去繼承、表現與弘揚,其間體現的藝術規律、原則等也需要認真總結。沒有舊,何來新?割裂了傳統,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有效的創新需要以傳統為根基、以發展為目的。創新通過對“過去”的揚棄而不斷達至新的高度、新的境界,然而揚棄絕不是完全否定,求新的同時必須要有堅守的定力,知變,更要知不變。倘若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每一部作品都將上一部的表演方式、審美趣味徹底顛覆,藝術上拒絕連貫性、延續性,那么世間也就不會有梅派藝術了。可見,作品主題、內容總要時時更新,但風格氣質、創作邏輯則不應排斥穩定,后者體現創作者對世界、對社會、對人心人性的獨到觀察、理解、表達。對于一個成熟、理性、健康的創作者而言,其世界觀、人生觀、藝術觀不應也通常不會經常發生重大變化,創新不應該成為幼稚、盲動乃至投機的遮羞布。
文藝創作需要藝術家發揮個人稟賦、付出艱苦努力,也需要適宜、穩定的機制體制、生產流程予以保障,探討文藝創新不能忽視結構性維度。在一定的社會、時代條件下,行之有效的創作模式、規則可能會長時間存續,其更新升級往往是緩慢扎實、步步為營的,這些有形的流程規范能夠孕育出無形的職業操守、專業精神等,在提供結構性保障之余,賦予精神性力量。如上種種皆應仔細辨析、去偽存真,不能打著創新的旗號而不由分說地隨意毀棄。一旦沖擊了文藝創作的合理生態,創新也必定無處著手。
可見,文藝創新門道很多,切不可沖動盲目。唯有平衡統合好新與舊、變化與穩定、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