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
1月15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出席“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蘇河灣峰會”時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因素影響,國際循環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
第一,全球疫情反彈帶來的不確定性。德爾塔、奧密克戎等新冠病毒變種不斷出現,傳播能力增強,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反彈。近期,美國已有多次單日新增病例突破100萬例,歐洲多國單日新增病例激增,且不少經濟體意圖選擇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對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不確定性。世界銀行近期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4.1%,比此前下調0.2個百分點。
第二,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不確定性。當前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不斷上升,貨幣政策轉向趨勢明顯。今年1月剛披露的美聯儲會議紀要顯示,美國將在2022年3月加息并縮表,英國、印度央行已于2021年12月啟動加息,歐央行也在考慮可能加息,這將推動美元、歐元等回流,可能導致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一些新興國家將面臨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出風險,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向中國傳導的壓力在加大。
第三,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生產力布局加速調整,加之地緣政治角力的影響,中國產業面臨向東南亞“分流”和向發達國家“回流”的雙重壓力,部分產業“缺芯斷鏈”,產業安全和競爭力受到威脅。2020年全球貨物貿易額下降7.6%,全球外商直接投資(FDI)流量降幅達42%。
第四,逆全球化和民粹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主要發達經濟體民粹主義思潮蔓延,美國在經貿、金融等議題上對多邊合作態度消極,全球治理體系的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多年來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投資環境出現顯著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在一些區域和領域盛行。
劉桂平建議,要堅持問題導向,秉承開放理念,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創新能力,從以下六個方面進一步拓展“雙循環”的廣度和深度:
(一)要充分展示開放姿態,更加積極主動融入世界。在這方面金融部門應該能夠也必須有所作為,要抓好已有金融開放措施有序有效落實,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扎實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拓展“一帶一路”金融合作空間,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努力構建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金融體系。
(二)要充分挖掘我國市場容量大的潛力,統籌謀劃內需牽引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資金供給,推動構建更有利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支持城鄉居民提高消費意愿,增強持續消費能力。
(三)要充分發揮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作用,持續夯實穩增長、保就業的基礎。要充分發揮好接續轉換的市場化貨幣政策工具撬動作用,深入實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大對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支持力度,持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要充分彰顯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力推進科技創新。要緊緊圍繞“卡脖子”融資需求,推動完善金融創新體系,特別要發揮好資本市場推動科技創新的作用,支持健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互動的創新生態體系,盡快形成“科技驅動—現代金融—實體經濟”良性循環。
(五)要充分認識農村發展在“雙循環”中的特殊地位,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精準把握農村地區特別是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金融需求,持續鞏固和完善支持鄉村振興的金融政策體系,扎實做好糧食安全、種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
(六)要充分激發有為政府治理潛能,更好推進財政、金融、產業、就業等政策形成合力。當前形勢下,尤須大力提高政府的治理效能,打好財政、金融、產業、就業政策組合拳,進一步提升有利于“六穩”“六保”政策出臺的質效和協同性,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加強預期管理。
澎湃新聞記者 蔣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