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劉亞妮 馮心雨)一面面畫風淳樸的文化墻、一座座干凈整潔的農家院、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表演、一戶戶幸福和美的文明家庭……漫步咸陽市旬邑縣土橋鎮井坳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感受到的是文明友善的新氣象以及群眾幸福滿足的笑容喜悅溢于言表。
近年來,土橋鎮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同時,狠抓文明村創建提檔升級,著力打造既具“顏值”,又有“內涵”的“三色三美”新土橋。
堅持政治引領,以精神文明之美錘煉“本色”。始終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線,不斷涵育文明鄉風。充分發揮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思想引領、理論傳播、凝聚群眾作用,深入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方針、政策,開展各類學習宣講活動50余次。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累計舉辦“抵制高價彩禮,弘揚婚嫁新風”等移風易俗活動130余場。同時,持續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在重要節慶舉辦廣場舞、戲曲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格局,推動核心價值觀走進基層群眾、融入百姓生活。
加強文化建設,以鄉風和諧之美繪就“原色”。大力推廣議事亭、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基層治理做法,深入開展理論政策宣講、平安創建、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80余次。持續吸納創業青年、退休教師、退役軍人等更廣泛職業領域志愿者,以貼近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的形式,在公共場所無償提供便民服務、幫辦代辦等志愿服務,開展各類志愿服務500余次,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持續開展“道德講堂”活動,邀請黨員干部、先進典型人物講述親身故事,為群眾上好思想“第一課”,激勵群眾爭做文明村民,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形成了人人講文明、戶戶爭榮譽的良好氛圍。同時,布設移風易俗、家風家訓、歷史記憶文化墻36面,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營造崇德尚善、移風易俗的濃厚氛圍。
推進環境整治,以生態環境之美擦亮“底色”。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服務群眾的一項民心工程,持續加大投入和推進力度,高標準、高質量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努力從“整治”走向“提質”。創新打造環境衛生整治“工分制”,通過“工分制”考評、公示、獎懲等各個環節讓群眾參與鄉村治理,適用范圍已由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管護等“硬環境”建設逐步擴大到村民民主協商、村莊公益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切實增強了支部向心力和凝聚力,鄉村治理實現了從“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同時,優化網格化管理機制,落實“3+X”保潔制度,推行“清潔戶”評選、“紅黑榜”公示等有效載體,培養群眾愛清潔、講衛生習慣,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檔升級,以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回應群眾期盼,為鄉村振興賦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