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杜卓濱
(資料圖片)
近日,由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全國雙擁辦共同評選的全國“2023年最美擁軍人物”名單出爐!四川省峨眉山軍供站黨支部書記、副站長董紹林榜上有名。
8月1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系上了這位54歲的退伍老兵,他自1986年10月參軍入伍,從軍14年,服務保障23年,始終情牽部隊、心系國防,竭盡所能為過往部隊提供最優服務保障,高標準完成了3818批次近106.72萬人次軍供保障任務。
家國兼顧
山東小伙在峨眉山做起國防“服務員”
2000年,董紹林結束了14年的軍旅生活,光榮退役。因妻子家鄉在峨眉山市,來自山東濟寧的他,便從部隊轉業至峨眉山軍供站工作,從此開始了為部隊服務、為國防建設服務的“服務員”生涯,23年如一日,兢兢業業地從事著軍隊供應保障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講,“將寶貴的青春都獻給了偉大的峨眉軍供事業”。
董紹林從站里的一名保管員做起,負責食品、物資、設備器材的管理工作。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他還主動協助站長制定食譜、聯系軍代表、做好后勤保障。
踏實肯干的山東小伙子很快獲得大家的信任,逐漸成長起來,2006年擔任副站長,2012年起擔任軍供站黨支部書記并開始主持工作。
經過幾年的工作積累,善于觀察思考的董紹林漸漸發現,站內設施已逐漸陳舊老化,影響工作質效,大家多年沿襲的保障工作方式也未及時更新調整,已不能適應新時代軍供任務的發展變化。
針對這些問題,董紹林開始進行大膽的改革優化。他多方奔走,先后爭取到國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廳優撫改造資金600余萬元,對基礎設施設備進行更新換代。
2014年購置食品檢測儀,可在15分鐘內快速檢測出肉類品質,確保食品安全;2015年在全省率先配備保溫送餐車,提供4小時長效保溫,遇到站外送餐、進站晚點等情況都能恒溫供餐;2018年對餐廚區、住宿區進行改造升級,修建300㎡的水沖式軍供衛生間,提供24小時不間斷熱水服務,最大限度保障多人同時使用需求;新開設健身房、圖書角、壩壩電影等多功能區,為廣大官兵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環境。
23年如一日
“無愧軍人之家”
在峨眉山軍供站內,有一面錦旗,上面寫有“有求必應無愧軍人之家”,是2017年解放軍某部贈送,感謝董紹林帶領峨眉山軍供站,一次又一次地向高難度任務發起挑戰,竭盡所能為過往部隊提供最優服務保障。
隨后,2019年,火箭軍某部首長帶領全體官兵列隊向全站職工敬禮致謝;2021年5月,某部首長親自送來“待兵如親、保障有力”的錦旗;同年7月,某部首長在留言簿上寫下“感謝峨眉山軍供站提供高質量服務、可口菜肴,為我部打勝仗提供源源動力,貴站是最熱情、最周到、最正規的軍供站”。
同時,峨眉山軍供站先后被評為“全國正規化建設先進單位”、成都軍區“軍交運輸工作正規化建設先進單位”“四川省雙擁共建先進單位”,順利通過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全國重點軍供站”驗收。
但實際上,軍供站在崗工作人員只有7名,這7個人默默承擔著19個站點162公里鐵路線的保障任務。于是,董紹林另辟蹊徑創新探索出“軍供+機動”保障機制,有效緩解了承載大批量任務時的壓力。
通過政審、體檢、業務考核等程序,董紹林選拔了12名機動人員組成機動業務小隊,每年對他們開展兩次政治教育和業務培訓,確保關鍵時刻能挑重擔;他還對軍供站周邊的餐飲店進行篩選考察,挑選5家餐館簽訂合作協議,在任務超出站內承載量時分解至協議餐館。
2020年,峨眉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全市范圍內打造“四支隊伍”退役軍人志愿服務品牌,董紹林瞅準時機,與桂花橋鎮退役軍人志愿隊溝通,挑選20名優秀退役軍人接受“備戰”訓練,遇到緊急情況時協助參加應急處突行動。
一手抓強硬件設施的同時,董紹林還下功夫鉆研現代軍事供應保障新特點,細心收集過往官兵的意見建議,不斷更新升級軟件服務,牽頭編印《峨眉山軍供站應急供應方案》,統一規范住宿就餐、轉運安全、武器存放、設備維護、衛生管理、賬務結算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標準,嚴格落實采購、加工、送餐、留驗、檢疫等制度,確保應急保障作業規范有序。
充滿人情味的精細化服務讓“峨眉山軍供站”成為軍供保障線上一個響當當的招牌。董紹林也成為全省愛國擁軍的先進代表,2020年被評為四川省“愛國擁軍模范”,2022年被評為四川省“軍供保障工作先進個人”,2023年榮獲四川省首屆“最美擁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