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鎮安縣:多彩“非遺”進校園 落實“雙減”促傳承-世界時快訊

來源:三秦網2023-06-21 14:37:00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楊遠彥 鄭學義 葉朝紅)舞獅子、納鞋底、剪紙、繪畫、麥稈編織……這是鎮安縣課后延時服務時間,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各具特色的動手操作,繪聲繪色的舞獅表演,形象逼真的剪紙技藝,給學校增添了新的活力。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喜歡的社團進行學習。近年來,鎮安縣各級各類學校將這些非遺項目轉化為課程,發揮其珍貴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傳承的“種子”。讓學生們在感受非遺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也讓非遺在保護和傳承中綻放異彩,讓傳統文化在課堂上“活”起來。

一塊白布就是舞臺,尺把長的小小人偶在幕后被學生操作得得心應手。影子靈活自由,讓全體學生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心情跟著劇情跌宕起伏。在短短十幾分鐘的皮影戲中,學生們既感受到了皮影戲文化的魅力,也學習到了王二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這是米糧鎮界河小學皮影戲展示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

右手握棒,敲肩、打地、轉棒、踢棒……,在鎮安縣回龍鎮和平小學操場上,便聽到一陣歡快的音樂。該校通過邀請教縣文化館館長、拜訪鄉間老一輩藝人等途徑,摸索舞獅技巧,學習舞獅文化,練習舞獅表演動作,學生能夠配上鑼鼓自編自導一段舞獅表演;傳承發揚節日舞龍文化,將健身龍基本動作和《精忠報國》的音樂相融合,通過創意設計、隊形變換,編排健身龍體育舞蹈,推動體育美育深度融合;運用黃蠟、礦蠟等材料,師生共同學習鎮安蠟花技術,提取花瓣,制作花桿、花蕊,將花瓣粘接固定成型,一件件超乎完美的蠟花作品應運而生,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在活動中感受非遺文化的力量。孩子們雙腳靈活地走位,節奏張弛有度,棒擊聲、腳步聲有序交雜,節奏明快,賞心悅目,得到了圍觀孩子們的陣陣掌聲。

穿針引線、納底、包邊、粘合、圈底、……制作一雙千層底布鞋,要經歷大大小小多道工序。鐵廠鎮中心小學結合地域特色,以“賡續文脈、傳承不絕”為主題,創設了千層底社團,聘請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民間匠人進校園給孩子們進行一對一教學,指導學生動手制作“千層底”。讓學生利用舊衣服和零布頭等生活常見材料,通過制袼褙、裁底、填底、納鞋底、制鞋幫、绱鞋等30余道工序制成,每道工序講究尺寸、手法、力度,要求干凈、利落、準確。讓學生們了解穿在腳上的手工布鞋從零到一的制作過程,引導他們從小關注手工工藝傳統文化,培養其動手能力,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賡續不絕。

一方紅紙,一把巧剪,稚嫩小手間畫紙翻飛,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描繪出孩子們眼中的歡樂世界。鎮安縣米糧鎮中心小學的剪紙社團中,易丹與同學們一起剪紙迎“六一”,在趣味中感悟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畫紙折疊翻轉,剪刀起起落落。在易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孩子們按照步驟,認真剪切著。轉眼間,憨厚可愛的小貓、任勞任怨的耕牛、調皮機靈的猴子等精美作品便已在孩子們的巧手中輪廓分明。

不起眼的小麥秸稈,經過一雙雙巧手上挑下掐、編織纏繞,不一會兒就化為一條長長的草辮。茅坪鎮五福小學帶領學生了解麥稈畫和麥稈編織的歷史,欣賞精美的麥稈手工藝品,通過沉浸式體驗制作過程,在好玩與好看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樹立同學們的文化自信,將非遺的種子埋進孩子們的心田。

以鑷子為筆,以紙漿為墨,在學校紙漿畫工作坊,同學們正小心翼翼地為各自的圖案上色,巧妙構思、大膽創造,協調色彩、搭配層次,不一會兒,一幅幅生動立體的“紙漿畫”作品就呈現眼前,大家在親身體驗中得到創作所帶來的快樂。這是鎮安縣第三小學剪紙畫的一個縮影。

月河鎮月河小學傳承剪紙非遺文化,開設獨具特色的剪紙課程,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畫紙折疊翻轉,剪刀起起落落。他們用一張張普通的紙和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屬于自己的精美作品。

“沒想到,我也能剪出漂亮的窗花。”四年級的李杰展示著自己剪的窗花,一臉笑容。這是該校“非遺剪紙”進課堂的一個剪影。

“雙減”之下,學生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綜合素質培養逐漸提高。近年來,鎮安教育立足于非遺資源的保護挖掘,從基礎課程、拓展課程、興趣課程等方面,不斷優化非遺進校園的方式,進一步深化非遺文化進校園的內容,拓展新形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非遺文化在校園里得到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