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當前觀察:譚塞德指責中方隱瞞新冠病毒溯源的關鍵證據,到底是咋回事?

來源:老勒看軍事2023-04-11 23:53:27

近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塞德再次指責中方隱瞞新冠溯源的證據,稱“中方研究團隊掌握著新冠溯源的關鍵證據,卻沒有及時分享,從而阻礙了溯源工作的進展”。

對此,國新辦于4月8日專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做了回應。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資料圖)

今天,我們就深入扒一扒這事。

華南海鮮市場新冠流行病學調查

事情需要從新冠疫情爆發后,中國疾控中心對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進行的新冠病毒流行病學調查,和由此產生的一篇研究論文說起。

由于疫情暴發之初,很多病例都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聯,該市場在2020年1月1日上午被關閉。中國疾控中心派出流行病學小組,會同湖北省疾控中心和武漢市疾控中心的專家,于2020年1月1日開始對市場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

從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2日期間,共從該市場內和周圍的不同環境位置共采集了923個環境樣品和457個動物樣品,共計1380個樣本。動物樣本來自動物尸體、流浪動物及其動物糞便。

圖示為樣本檢測的時間和數量。

經過核酸檢測,923個環境樣本中73個呈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其中,市場內的828份環境樣本64份陽性,其中56來自市場西區;采集自與市場相關的相關倉庫的14個樣本有5個陽性;市場周邊51口污水井采集的樣本有3份陽性;另外在武漢的其他市場采集的30個環境樣本中有1份陽性。

64+5+3+1=73,這就是全部73份陽性樣本的來源和分布。

圖示為華南海鮮市場的示意圖和檢測樣本的分布,其中紅色為檢出活新冠病毒的位置。

市場內陽性樣本在不同產品的分布為,冷鏈產品占18.4%,水產品17.8%,海產品11%,家禽22%,家畜14%,野生動物制品11%,蔬菜25%。可見,新冠陽性并不與特定類型的產品存在關聯。

457份動物樣本采集自188個動物,分屬18個物種。樣本來自于市場內貨攤冰箱和冰柜保存的未售出貨物,和相關冷倉中的貨物;以及市場上一些流浪動物,包括10只流浪貓、27份貓糞便、1只狗、1只黃鼠狼和10只大鼠。

所有457個動物樣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另外,從2020年1月1日采集的27份新冠病毒陽性環境樣本中通過細胞接種回收到了3個活的病毒毒株。

圖示為培養出的病毒顆粒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總體上的檢測顯示,環境樣本有陽性,而所有動物樣本都是陰性,表明這些新冠病毒更有可能是污染造成的。

污染源來自哪里呢?

從所有陽性樣本中成功獲得了7個完整的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與當時武漢流行的原始毒株基因序列具有99.987%到99.993%的同一性,表明這些病毒可能來自于進入市場的人類感染病例的污染。

另外,使用2020年1月15日從市場收集的27份新冠病毒陽性環境樣本進行了RNA序列分析;并對相應環境中存在的其他動物的DNA進行了宏基因組學分析,然后將兩者進行關聯分析。

如果陽性樣本中某種動物的DNA豐度(濃度)特別高,兩者關聯性大,則提示這些新冠病毒RNA可能來源于這種動物(無論是感染還是污染)。

結果,只有智人(人類)的DNA豐度與新冠病毒RNA存在相關性,與其他動物都沒有關聯,這也表明這些新冠病毒可能來自于人類污染;而不是任何其他動物。

這就是4月8日新聞發布會上童貽剛說““這些,嗯,都提示了這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中檢出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人的污染的東西”的依據。

卻被有的媒體造謠成“專家:新冠病毒很可能是來源于人類”。

華南海鮮市場檢出的新冠病毒與泛指的新冠病毒根本不是一回事,兩者不能互換;就如同我們可以說某個人是殺人犯,而不能說人類是殺人犯一樣。

華南海鮮市場流行病學調查論文出了叉子

時任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的高福領銜將上述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寫成一篇論文,投稿給了世界頂級自然科學雜志《自然》,初稿于2022年2月25日發布在了Research Square預印本上。

研究團隊同時將調查的原始數據上傳到了GISAID數據庫。

按照慣例,這些原始數據在論文公開發表前并不在GISAID數據共享平臺上對外公開,僅供雜志社和審稿人評審訪問。

但是,這篇論文卻遲遲未能公開發表,因而上傳到GISAID數據庫的原始數據也就遲遲沒有對外公布。

法國科學家“意外”發現華南海鮮市場流行病學調查未公開的基因數據?

到了2023年3月份,一位專注于新冠病毒溯源的法國病學家稱,她在GISAID數據共享平臺上偶爾意外發現了華南海鮮市場流行病學調查未公開的基因數據。

她通過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這些證據支持新冠疫情起源于華南海鮮市場的動物的說法,也是她一直堅持的說法。

隨后,她將自己的“新發現”提交給了WHO新病原體起源科學咨詢小組(SAGO),并與其他一些熱衷于新冠溯源的科學家進行了聯系和分享。

但是,有人在訪問這些數據時發現,GISAID平臺上的相關數據不能繼續訪問,被刪除了。

這些人在未經調查的情況下就臆測是中方研究團隊刪除了數據。

事實上,刪除數據的是GISAID動作人員。

原因是,中方研究團隊發現數據在論文沒有正式發表之前被提前釋放后,與GISAID平臺進行了溝通,對方辯稱是工作人員操作失誤造成將數據對外公開,隨即“改正了錯誤”,將數據進行了隱藏操作。

GISAID工作人員提前釋放和隨即隱藏的“誤操作”引發了軒然大波,被不明就里,也或者是別有用心的人大肆渲染為中方隱瞞、刪除了新冠溯源的“關鍵證據”。

在美國“重返”WHO后完全倒向美國的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塞德也跟著起哄,公開指責中方隱瞞新冠溯源的關鍵證據,從而將事件推向了更高的熱度。

論文于4月5日在《自然》正式發表

有朋友問,新冠疫情都“結束”快半年了,為什么又重提新冠溯源問題。

一方面,基于科學證據的新冠溯源一直沒有停止,在搞清楚以前也不會停止。

另一方面,新冠溯源再成熱門,則主要是因為上述風波。

如上所述,國新辦4月8日的新聞發布會實質上就是對這一風波所做的回應。

在此之前,自然雜志社也做了回應,終于在4月5日對研究論文開了綠燈,進行公開發表。

與此同時,GISAID平臺也正式對外公開了論文相關的原始數據。

這就是譚塞德們指責中方隱瞞新冠溯源“關鍵證據”的始末。

貉可能是新冠新的中間宿主?

對于新冠病毒溯源來說,華南海鮮市場流行病學調查的作用極其有限,僅僅提供了新冠病毒在市場上的分布情況。

正如論文結論所述,有限的證據只能表明華南海鮮市場當時檢出的新冠病毒是由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類病例帶入市場造成污染的結果,從而表明市場并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起源地。

新冠病毒真正的起源仍未明確。

而且,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人發表相關的更新的證據。

目前的證據仍然傾向于認為,新冠病毒也像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一樣,起源于攜帶新冠病毒祖先冠狀病毒的蝙蝠,作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

現在仍撲朔迷離的是,在新冠病毒從蝙蝠跳躍到人類過程中,是否有,或有幾種動物作為中間宿主,目前證據有限,還沒有明確的目標。

包括,先前有研究指向的穿山甲,目前普遍認為缺乏足夠證據。

至于這一次有人提到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更是牽強附會。

僅有的“證據”是:上述研究中對樣本進行的宏碁因組學研究中,貉DNA是其中的1種。

而一位名叫愛德華·霍姆斯(Edward Holmes)的病毒學家在2014年訪問華南海鮮市場時曾拍到了一張關在籠之中正在出售的貉的照片;而這種動物屬于新冠病毒的易感動物,就腦補出貉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的說法。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