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正文

吳堡縣川口村打造“三個川口”?

來源:三秦網2023-01-30 21:28:13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李意章 記者 李波)“米糧川、美麗川、幸福川”,近年來,榆林市吳堡縣岔上鎮川口村以打造“三個川口”為抓手,圍繞建設全縣鄉村振興先行示范村、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村、百萬元以上集體經濟收入明星村三大目標,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取得顯著成效。

“種養加”結合 打造物產豐富的米糧川


【資料圖】

川口村按照“穩面積、提單產、降成本、增效益”的思路,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補”三項舉措落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全力保障口糧安全。以撂荒地整治為抓手,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積極推廣主糧玉米、馬鈴薯良種覆蓋面,開展玉米增密度試驗示范種植,提升糧食單產;健全完善生產經營機制,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節水灌溉措施,依托社會化服務組織,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綜合產能;及時落實國家種糧補貼政策,讓種糧者切實得利,持續增加農戶種糧收益。

2022年,該村先后實施塑料大棚沙地西瓜34畝、玉米增密度試驗種植180畝,組織農戶銷售紅棗3.4萬斤,大棚沙地西瓜產值達32.98萬元,成立全縣首家寬帶合作社并為第一批22戶農戶分紅9520元,并督促托管企業管好聯村共建的光伏發電、湖羊養殖、飼料加工等產業,預計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達50萬元以上,累計帶動村內有勞動能力群眾務工2000余人次,帶動村民務工增收40余萬元。

在此基礎上,該村積極支持村內非公企業吳堡利農裕民養殖有限公司發展,該公司年養殖生豬規模達2.2萬頭,年創產值5000萬元以上,吸納固定就業人員41名,消化當地玉米、飼草等1500噸左右,為農民增收450萬元。與此同時,按照“種養加”結合思路,采取聯村共建、托管經營的辦法先后建設了湖羊養殖場、紅棗飼料加工廠,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在資源高效利用、降本增效的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實現了村莊綠色發展。

“農文旅”融合,打造宜學宜游的美麗川

近年來,川口村深挖紅色渡口資源,以紅色文化、古渡文化、現代農業生態觀光為品牌,通過革命文化領航、文旅產業賦能、鄉風文明鑄魂,探索出一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化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實現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

該村新建了公園、紀念館、紀念碑、雕塑,轉戰陜北文化長廊、東渡碼頭等建筑,打造集紅色教育、休閑娛樂、生態保護、觀光探險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作為陜北紅色文化資源的主要代表,公園被省市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色革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黨員干部群眾前來追尋紅色印記。

充分利用本村文化特色稟賦底蘊,依托獨有的東渡紅色文化、悠久的河運碼頭資源,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先后成立了旅游公司、辦起了農家樂,精心打造“紅色、古渡、現代農業生態觀光”文化品牌,被評為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該村還依托幸福院、愛心菜園、紅白理事會等載體,設置黨員先鋒崗、孝親敬老崗、鄉風文明崗,高標準打造黨群志愿服務綜合平臺,不定期組織黨員群眾在環衛保潔、孝親敬老、防汛防疫等工作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并將一部分村集體經濟分紅與繳納養老、醫保掛鉤,與申報評比低保、臨時救助掛鉤,與房前屋后環境衛生掛鉤,與參加村內公益活動掛鉤,在村民當中弘揚出正氣、樹立起新風。

“醫康養”聚合 打造宜居宜業的幸福川

2021年以來,川口村黨支部從村民最關注的養老問題入手,以辦好人民滿意幸福院為目標,種植經營好愛心菜園,抓住數字鄉村建設契機,為常住老人安裝發放腕表、一鍵點餐神器、寬帶監控、大喇叭等,邀請吳堡黃河醫院、吳堡高新醫院、陜西中醫藥大學醫護人員多次到村為老人體檢義診,縣民政局捐贈艾灸儀2套,通過慶生祝壽的方式提高入住老人伙食標準。

通過線上打造居家和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線下組建一支養老特派員隊伍,進一步健全幸福院衛生室的服務功能,構建起黨建+智慧養老“5+5”服務系統,即“黨支部+養老特派員+平臺+終端+老人+五項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醫、看護、代辦和“一鍵通”緊急救援等養老服務,初步形成了日間照料、康養照料、居家照料三位一體綜合養老模式,努力讓老人生活更舒心、進城子女更放心,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