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新聞 > 正文

禮泉抓牢“三個關鍵”破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來源:三秦網2022-04-03 14:03:35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郭創 記者黃艷)今年以來,咸陽市禮泉縣堅持“高起點布局、高標準建設、高壓式推進”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市第八次黨代會和市“兩會”精神,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全面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一季度末,全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預計完成4807元,同比增長8.2%;畜牧業總產值預計完成6億元;新增加設施農業面積930畝,設施農業產值預計達到6.22億元;已開工建設海福地、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千億級設施農業、高標準農田等大項目22個,完成固定投資4.17億元。

謀定發展思路,力促產業興農。該縣通過對12個鎮辦全面深入調查研究,科學研判全縣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種植方式、種植效益,與兄弟縣區和省外進行橫向、縱向對比,找準自身產業劣勢,尋找產業升級突破路徑。針對品種不優,抗災害、抗病害能力低;粗放式經營,產業融合程度不高等問題,謀定了“12345”的轉型路徑,即把握“一個定位(全國鄉村振興引領區)”,嚴守兩線(耕地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實行“三步走(堅持規劃先行、摸清土地性質、科學選育產業)”,落實“四項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強化項目支持、強化人才保障、強化獎懲激勵)”,突出“五化(園區化、合作化、特色化、產業化、品牌化)”,大力盤活土地資源,招引龍頭企業,興建設施農業,促進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升級。圍繞“2022年力爭農業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這個總目標,通過層層宣傳發動和開展觀摩、學習等活動,在全縣形成了齊心協力抓調整、鋪下身子抓落實的濃厚氛圍,干部群眾自覺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

突出三個重點,穩定農業發展。鄉村要振興,必須依靠產業振興。該縣明確“穩定糧食生產、做強特色農業、守住防返貧底線”三個重點任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持續推進各項措施落實落細。首先,打破土地界限,實施連片種植,推廣應用農業種植新技術,穩定糧食產業量;建立健全三級田長制,嚴格保護耕地,對亂占耕地建房違法問題,加大巡查力度,推進撂荒地整治,不斷擴大種糧面積。同時,按照農業產業科學規劃,在北部做優做強山地優質蘋果;在中部推進特色水果多元化、規模化種植;在南部做精現代設施時令高端果蔬,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力爭“十四五”期間,全縣優質果蔬面積達到35萬畝。今年,已在趙鎮采取“公司+集體+農戶”模式發展板藍根、黃芪、芍藥等中藥材種植3000畝,在城關街辦建設陽光玫瑰葡萄、溫室丑橘、設施果蔬等示范園300畝,在史德鎮改造提升老舊果園1000畝,在昭陵鎮肖東村采取“三統一分”的管理方式,發展大棚設施農業600畝。其次,堅決守住防返貧底線,對“三類人群”重點關注,常態化跟蹤監測和動態幫扶,協調解決返貧風險點。在此基礎上,持續推進381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進一步深化“三變”改革、培育特色產業、加強消費扶,幫助低收入群眾致富收。

夯實包抓責任,增強農業效益。該縣確定了24個新建續建農業園區建設任務,以園帶村、以村帶鎮,輻射促進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由包抓縣級領導擔任第一責任人,農業農村局牽頭組建一園區一專班,實施一周一調度、一月一推進,有力有序促進園區建設。同時,各鎮辦持續推廣“集體+農戶+能人”模式,大力推動土地流轉、群眾入股、合作社參與,打造規模化現代農業,使農民與企業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有效提高規模經營效益,確保農民致富增收。此外,以督導促實干,以檢查促落實。分管領導、包鎮領導和農業部門深入一線督促,加強考核,掌握動態,定期比成績、曬問題,以責任和壓力傳導倒逼工作落實,促進農業產業建設持續發力,讓禮泉農產品更優、農業更強、農民更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