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農村充電樁基礎設施不足、企業盈利難、售后跟不上……拓展“幸福路”需邁這些“坎”-世界微頭條

來源:華聲在線2023-05-28 09:43:09

湖南高速公路某服務區的充電設施。

5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5月份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仍是影響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一大制約瓶頸,在農村地區更為突出,已成為制約農村地區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堵點”“痛點”。

要想解決這一“痛點”,加速建樁無疑是首選方案。然而,在充電樁下鄉的途中,我們又將面臨哪些難點?


(資料圖)

■文/圖?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銳

【瓶頸】 樁少車多,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

有分析師預測,未來一至兩年內新能源車充電問題將愈發突出。根據研究機構EV Tank數據,截至2022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500萬臺,新能源車與公共充電樁比是9∶1,即9輛新能源車共享1個充電樁。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5月份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發言人孟瑋介紹,當前我國已建成521萬臺充電樁,并形成了世界上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大、服務車輛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但是,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仍是影響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一大制約瓶頸,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已成為制約農村地區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堵點”“痛點”。

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新聞發言人梁昌新也指出,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1310萬輛,充電基建不完善的問題正在引發新的“續航焦慮”。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指出,在充電樁設施建設的初期,就出現過過于超前投建或跑馬圈地的現象,“先把充電樁建起來,卻不考慮布局的合理性。”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保有率相對較低的二三線城市,只需建幾十個充電站就能滿足充電需求,但有些運營商采取先將土地占用的原則,超前布局充電站。這會導致極端現象的出現,即有些區域充電要排長隊,有些區域的充電樁卻無人問津。

業界人士還提到,充電樁也要進行技術、產品迭代,而有些充電樁技術仍停留在數年前,這導致客戶體驗不佳,從而降低了利用率。

【事例】 城區安裝充電樁,問題也不少

數量占比更大的私人充電樁也面臨重重問題,如老小區無法匹配車位,私人車位裝充電樁遇難。

家住長沙湘江壹號小區的王先生就碰上了這樣的事。自2020年入住后,他就想在小區自己的車位上安裝個充電樁,但當他去找物業公司辦理物業證明材料時,被以種種理由拒絕簽字、蓋章。更讓王先生和業主們更加氣憤的是,物業不同意業主在自家車位上安裝充電樁,他們卻在小區地下車位上安裝,做起了充電收費的生意。

對此,物業給出的回復是,業主分散建樁不便管理,如果開放所有業主自行建樁,小區電力容量會不夠。無奈之下,王先生只能與其他業主一起就安裝充電樁訴求向法院提起訴訟。

“近期我們就會開庭。”5月26日,王先生告訴三湘都市報記者,走訴訟程序維權耗時費力,但在尋求其他途徑無果后,也只能打官司了,“希望這次能徹底解決問題。”

“我們碰到不少人像王先生一樣無法在自己的小區車位上順利安裝充電樁。”湖南安樁幫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勇說,“其他流程都很順利,只要物業同意,就可以很快裝好。但就是因為物業的原因,無法實現充電樁自由。”

湖南華自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海軍受訪時介紹,他們于2016年開始涉及充電樁業務,目前已建設運營了70多個充電場站。在建設、運營充電樁的過程中,他們也經常遇到諸如箱變、充電樁占綠協調,施工建設中園林、城管阻工,小區投建因安全、噪音情況遭業主投訴等問題。

【分析】

充電樁下鄉潛力大

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曾預計,我國汽車增長區域正在發生轉移,預計到2030年農村汽車千人保有量有望達到160輛,總保有量將超過7000萬輛,市場規模或達5000億元。

“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地區推廣更有優勢。”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由于農村地區電價便宜,且隨著新能源汽車種類增多,供農村地區消費者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因此農村消費者購車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升。

業界人士表示,雖然新能源汽車在農村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仍有不少痛點需要解決,如整體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欠缺。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目前樁車增量比為1∶2.5,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但充電基礎設施更多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以及經濟發達省市,縣城及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目前很少運營商愿意往鄉村去,主要是無法盈利。”湖南充電基礎設施行業資深人士李云芳向記者介紹,相比城區,農村的充電樁使用率很低,企業投資回收周期長,“湖南大部分的充電樁都集中在長沙。”

此外,業界人士還指出,牌照、駕照以及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售后維修等也是影響新能源汽車在農村普及的因素。

企業觀點

充電量少,投入高

回本周期太長

在長沙從事社區改造工程的肖思思,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到充電樁行業,并先后在長沙縣和岳麓區投資建設了兩個充電站,并將之掛靠在第三方充電平臺上。“長沙縣的站有三個快充樁,投了30多萬元。”肖思思告訴記者,因為位置選得好,有不少出租車等運營車輛來充電,她在長沙縣的站只用了一年多就回收了成本。而她在岳麓區投建的充電樁屬于慢充樁,預計3年左右能回收成本。

當問及是否愿意到農村投建充電樁時,她給出了否定答案。“如果沒有額外補貼,不考慮往村里跑。”在肖思思看來,村莊太偏僻不便于設備的管理和維護,而且村莊新能源汽車少,充電樁使用率不高,回本周期長,而充電樁的使用壽命也只有五六年,“可能報廢了還收不回成本。”

記者采訪了多名充電樁投資人和運營商。他們均表示,暫無在鄉村投建充電樁的計劃。“縣、鄉、村充電樁市場潛力可期,但目前我們主要在城區運營。”鄧海軍也表示,由于充電量少,電力成本投入高、容易停電、低電壓、投資回報周期長、用地等問題,“暫時不會深入農村地區。”

“鄉鎮居民居住相對分散,充電設施建設難度大。”針對鄉鎮建設充電設施的不利因素,湖南安樁幫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勇表示,比如有一個村集中居住的,也有受地形限制,十幾戶、幾十戶集中在一起形成多個自然村,這就造成分散式建設施工工程量大,電纜敷設增加,投資、管理、運營成本將增加。

(一審:夏博 二審:鄧望軍 三審:石偉)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