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女性 > 正文

四川:老年醫學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來源:中國婦女報客戶端2023-09-25 19:23:25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任然 發自四川成都 9月25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上,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主任董碧蓉介紹了近幾年在老年醫學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上的成效,以及為了加速推進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的具體舉措。

“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手術臺和生產線的橋梁紐帶。”董碧蓉介紹,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作為國家第三批認定的中心,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設,堅持以臨床應用為導向,致力于建設全國老年醫學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應用高地。經過8年建設,中心在老年醫學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制定國內外指南、共識、疾病防控策略建議334項,重要技術規范和標準33項,轉化軟件著作權、專利161項。

一直以來,預防老年人由于增齡、疾病等導致身體功能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受損的“失能”,是亟需解決的臨床需求。董碧蓉介紹,中心聚焦該需求,首創了適合中國老人的失能早期預警模型,創新建立了老年失能預防模式病房,將老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下降4天、失能率下降40%;并在失能長期照護領域率先推出了中國的評估標準、服務體系、培訓體系和質控體系,該體系已成功應用于四川省的長期照護保險項目,降低了失能人員家庭負擔44.31%,國家醫療保障局已在全國49個城市試點。

針對老年用藥和慢病管理,中心開展醫研融合和醫工結合,推動3個一類新藥獲批上市,其中肝癌靶向治療藥物-甲苯磺酸多納非尼片打破了國外對肝癌靶向治療藥物的長期壟斷局面,療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為廣大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中心加強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在臨床研究上的應用,助力老年慢病全周期的科學、有效管理,成功研發了康復輔助機器人、智能可穿戴監測設備等,已經實現量產。

中心還基于自研的醫學科研一站式服務平臺,聚合病種、樣本、隊列三大數據庫,支撐臨床診療、健康管理及疾病研究。為深入研究特定的老年疾病及其發病機制,提高疾病靶點和藥物篩選的效率,提升老年疾病的臨床診斷、治療和護理水平,建設了8個老年疾病數據庫,與200余家協同網絡單位開展了多中心協同創新研究。

據悉,今年6月,四川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將醫藥健康產業作為全省重點培育的六大萬億級產業之一。

“這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推力。”董碧蓉介紹,為了加速推進醫藥健康產業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中心將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臨床研究成果對接轉化。將通過承擔國家省級科技研發計劃,設立開放研究孵化項目,建立醫研企協同共建研究室,開展與“信息學”“材料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等多學科的融合技術攻關。并突出“三個服務”——服務國家戰略,圍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針對國家所需所急開展研究;服務臨床需求,瞄準臨床的難點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開展針對性的研究;服務科技自立自強,攻關卡脖子技術,推進原始創新。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