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滿城區坨南鄉杏花、桃花競相綻放,漫山遍野,花香襲人。春風吹拂,落英繽紛,到處散發著浪漫的氣息,成為春日里一道風景線。
坐落于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的坨南鄉素有“花果之鄉”的美譽,發展林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近年來,坨南鄉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富民強鄉,并依托林果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讓經濟效益實現增值翻番,也提升了農民致富的精氣神,實現綠富同興。
林果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坨南鄉由原嶺西、北臺魚、坎下三個鄉合并而成,下轄17個行政村,是典型的淺山區鄉鎮。由于地處山區,且多為山坡地,受道路、灌溉等因素限制,以前當地百姓主要種植玉米、紅薯等山地農作物,無論是產量還是經濟價值都很低,百姓生活始終徘徊在“溫飽”線附近。20世紀90年代,坨南鄉黨委、政府決定發展林果產業富民強鄉。
面對山區耕地少的現實,坨南鄉農民錯開品種種植,延長鮮果上市時間。引進大京紅、油桃、大久保、紅崗山、綠化九等5個主打品種。自6月中旬至9月上旬,早、中、晚5個品種依次“接力”上市,這樣一來,三個月的時間里,鮮桃不斷,不但為當地贏得“花果第一鄉”美譽,而且最大限度避免了果品積壓、果賤傷農的市場風險。
據坨南鄉黨委副書記郭文靜介紹,桃樹種植不但直接富裕了果農,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經營者發家致富。全鄉17個行政村,經營農藥、肥料和技術服務的就有40余家;全鄉建起果品市場30余個,活躍在市場中的100余名經紀人架起了果農和銷售商之間的橋梁;運輸專業戶、紙箱銷售加工點、客房餐飲店等也隨之發展起來,延長了產業鏈。
目前,坨南鄉共種植果樹2.5萬余畝,其中桃樹栽植1.2萬余畝,人均果樹113株,年產鮮桃4萬余噸,其中一等果占到80%以上,年交易額達億元。
以花為“媒”打造鄉村游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坨南鄉,桃樹、杏樹、柿樹漫山遍野,春賞繁花似錦、夏游樹蔭林廊、秋品百里果香……
走在去往坨南鄉的公路上,時不時看見騎行愛好者在花海中享受騎行的樂趣。“每年花開的時候,我都會過來,以前上山是土路,現在有了盤山路,方便多了。既鍛煉了身體,又欣賞了美景,身心愉悅。”來自保定市區的騎行愛好者李福為邊騎邊跟同伴說。
為了方便百姓上山管理果樹、采摘運輸,坨南鄉修建了盤山公路,也讓當地成為自駕、騎行的賞花勝地。“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來賞花的游客有所減少。往年,一到三四月份,人們成群結隊地來打卡,還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攝。”正在桃園里給桃花授粉的果農陳衛江說。
近年來,坨南鄉以花為“媒”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自2010年起,先后成功舉辦9屆“坨南桃花節”,每年吸引游客10萬余人,知名度不斷提升。
在坨南鄉的花海果林中,還藏著一座民間航空博物館——八大嶺航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民間航空博物館。這里有露天停機坪、航空實物展室、模擬駕駛室、重走長征路等項目,2012年被評為河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游景點。
此外,坨南鄉還借力保定市第二屆旅發大會,沿保淶公路建設風景觀光大道、騎行驛站、路邊花海等小景觀。沿路門店牌匾整齊統一,路邊果品市場干凈整潔,臨街房屋立體墻面顏色統一,灰白色調搭配鄉村文化墻,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光休閑。
美麗鄉村入畫來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坨南鄉細梳人居環境“妝容”,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郭文靜介紹,近年來,該鄉不斷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對農村廁所進行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廣場、村史館等,豐富文化生活。如今,全鄉17個行政村均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網,村莊整體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網購、掃碼支付逐漸在村里流行起來,百姓生活也方便了許多。
“老房子改造了,老院子干凈了,街道也整潔了,看著整個村子大變樣,打心眼兒里高興,咱村老百姓都特別滿意。”坨南鄉嶺南村村民葛滿興高興地說。
嶺南村是個小村莊,近年來,許多年輕人進城發展定居,村里很多老房子、老院子閑置起來,不但影響村容村貌,還存在安全隱患。坨南鄉以嶺南村為試點,將閑置老舊房屋打造成“太行山石屋”景觀。該鄉投入資金20余萬元,將村里40余戶老院老屋改造成一間間具有北方山鄉韻味的石頭小院。
煥然一新的“太行山石屋”既留住了鄉愁、美化了村內環境,還吸引了大批游人前來觀賞,為該鄉做好“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文章,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如今村里環境好了,好多外出打工的老鄉們都回老家發展了。”葛滿興自豪地說。
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雜草叢生的房前屋后變成“花園”,破舊的民房化身色彩亮麗的鄉間小屋,泥土路搖身一變成了雅致的景觀小道……一個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呈現眼前,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坨南徐徐展開。(李慧英 王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