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年前,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親自部署推動下,“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簡稱“千萬工程”)在浙江農村大地蓬勃開展。
二十載“東風”浩蕩,之江大地向新而行。一座座美麗鄉村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成為浙江大花園里的一道道美麗“盆景”。
如何使“千萬工程”為農村帶來“三美之變”(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這既是“千萬工程”的初心所在,也是廣大農村百姓的民心所向。20年來,臨安區委區政府孜孜探索、積極開展“千萬工程”的“三美”實踐:
從“綠色家園、富麗山村”打造整治村、特色村、精品村,到全省率先建設農村文化禮堂;從破題推進農地確權登記頒證,到村落景區引入鄉村運營師……一幅幅“村強民富”的“三美”畫卷在青山湖畔、天目山麓、清涼峰下徐徐鋪展。
為深度展示“千萬工程”給臨安鄉村帶來的深刻變化,杭州日報與臨安區農業農村局聯合推出《“千萬”來臨,陌上花開》系列專題報道,以圖片+短視頻+文字的形式,走進10個和美鄉村,巡禮“千萬工程”給臨安山村帶來的美麗蝶變。
00:56臨安|洪村
小暑時分,驟雨初歇。徑山南麓,嵐系山腰,溪田錦繡。蹁躚的白鷺“迎”來了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院教授龐乾奎。
盡管暑氣逼人,但龐乾奎還是饒有興趣地在洪村鄉村運營師老白的導引下,在洪村考察了一個多小時,他相中了一套閑置農房,決定租下來當工作室、辦民宿。
龐乾奎只是近兩年決定在位于“徑山陽坡”的洪村“結廬”筑夢的諸多訪客之一。
自2021年3月老白來到洪村,與洪村村黨委書記蔣賢福“一唱一和”開展洪村運營,洪村的變化每日都在發生:
豬圈成了咖啡屋,柴間變成了西餐店,獨居老人的“空巢”變成了鄉村會客廳,棄土場變成了網紅露營基地……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的碩士生任銀棄16萬元年薪,回鄉開咖啡店;浙江農林大學要在洪村建設鄉村振興實踐基地;杭州師范大學要把洪村打造成為留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洪村的變化源于三年前蔣賢福與老白的結緣,源于六年前臨安“千萬工程”的“三美”實踐。
自2003年啟動“千萬工程”以來,臨安區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已實現全覆蓋。如何把美麗鄉村的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和農民增收致富優勢?2017年,臨安首次把村落景區導入美麗鄉村,開展鄉村運營。
位于臨安最東端的青山湖街道積極響應,拋出政策禮包:以與區級財政同額度的資金配比,支持各村開展村落景區運營。
洪村如何響應?“我們想到了徑山寺,想到了青山湖科技城。”洪村村黨委書記蔣賢福說,“洪村就在徑山景區的南面,離青山湖科技城和杭州主城區都很近。科技城6家上市公司、186家規上企業,都是后洪村的潛在客戶。此外,我們還可以為大徑山景區的交通疏解引流。”經區、街道等各方牽線搭橋,搞空間設計的老白成了洪村的簽約運營師。
“我們給洪村的發展設定了‘南科北禪’的定位,讓洪村成為都市客來臨安休養身心、享受慢生活的‘首站’之選。”老白說。
善講故事、工于“運算”的蔣賢福與對空間構圖有著職業敏感的老白“黃金搭檔”,著手設計“引客入山”的系列“算法”:
引流必先暢其行,引鳳必先茂梧桐。洪村多方籌措資金,改造提升進村道路、打通徑山景區公路,打造“徑山陽坡”(重修洪村通往徑山寺的古道),對村里線桿實施“上改下”,矮化、通透圍墻,開展庭院美化,退竹還耕打造美麗田園……
洪村實現美麗蝶變:青林翠竹間,一座座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營造出田園鄉村的美好與寧靜,與清新雅致的農家院落和爬滿常青藤的院墻,合圍出“人在詩里,居于畫中”的詩情與寫意,讓久居喧囂的人們產生“結廬在人境”的沖動與向往。
森活家鄉村會客廳
徑山陽坡入口處原本是一處棄土場,如不進行環境提升,既影響游客的游玩體驗,又是影響村容村貌的“牛皮癬”。在老白的建議下,洪村斥重金對棄土場進行提升改造,并成功招租,打造成FC風笑嶺營地。老白、營地運營商、村集體三方參股,去年,洪村村集體年租金收入15萬元;村里還對208畝的荒地和退化竹林實施退竹還耕,種植水稻和油菜,村民一田收“三金”:農地流轉收租金,參與農事勞作“家門口就業”得薪金,年底還有分紅。稻田還被打造成親子研學基地,家長帶著孩子抓魚、捉泥鰍,體驗農事活動。稻田收割了,“徑山禪米”成為網紅,每斤賣到了8元,當年,村集體收入80萬元;曹家頭老村委大樓變成了膳食養生館,村集體年租金收入9萬元……此外,村集體中收儲了十幾處閑置農房,招引像龐乾奎這樣的“新洪村人”入駐創業,享受“雙城”生活。蔣賢福介紹,近三年,洪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2021年,收入47萬元;2022年157萬元;今年應該可以輕松突破200萬元。”蔣賢福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年村里準備再收儲10座閑置農房,轉手出租,進一步集聚洪村的人氣業態。
蔣賢福做大洪村是有底氣的,因為一大群年輕人已經來洪村或正在來洪村的路上。他們中有洪村的年輕人,也有慕名而來的“新洪村人”:
見妹妹的咖啡生意紅火,任銀的姐姐任琳娜也回到了洪村,打造“不急部落”,準備搞親子研學;鄭達回村承包了錢塘塢山塘,準備搞“水上俱樂部”;俞竹君回村辦廠,要讓非遺橫畈豆腐干煥發新光彩;應俐明、饒秀鳳夫婦回村帶著十幾個村民創業……
湘妹子“橙子”來洪村做手鞠,把它打造成網紅文創;臺州夫婦“結廬”洪村研發養生禪茶,蔣福賢介紹,過去三年,已經有十幾個洪村年輕人回鄉創業。把洪村當作第二故鄉的“新洪村人”有20多個。
年輕力量的回歸和到來,使洪村的“三美生活”,活力迸發,朝氣滿滿;也讓久居喧囂的城里客的“雙城”生活有了一處詩意棲居的心靈安放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