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滾動 > 正文

廣州中大紡織商圈謀求轉型 優化產業布局下一步如何走_全球熱頭條

來源:南方都市報·灣財社2023-04-14 21:42:10

廣州正在推進中大紡織商圈產業轉型升級、有序轉移,城中心紡織服裝產業的留轉問題,走到了“十字路口”。4月13日,中大紡織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州國際輕紡城舉辦,海珠區正式發布了《中大紡織商圈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

“中大紡織商圈”坐落在廣州海珠區中山大學對面,因此得名。這里集聚著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類專業市場,分布著59個面輔料專業市場,2.3萬家檔口商戶,經營服裝面輔料超過10萬種,是珠三角制衣廠供應鏈樞紐,輻射全國乃至東南亞。周邊制衣作坊星羅棋布,訂單零散,用工靈活,吸納大量外來人口在城中村集聚,被稱為“制衣村”,承載著超過30萬外來人口。


(相關資料圖)

“整個中大紡織商圈產業生態是環環相扣、快速響應的,跑出了24小時出貨的‘中大速度’,全國知名。”戴德梁行策略發展顧問部華中區域主管邵豐說。

本次論壇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廣州市商務局、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政府主辦,廣州市海珠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道辦事處、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街道辦事處、廣州市海珠區瑞寶街道辦事處、廣州市海珠區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紡織產業聯合會承辦(論壇主辦方供圖)

2023年開年,廣東省、廣州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均提出以“拆、治、興”并舉推進城中村綜合治理工作。2月底,海珠區全面啟動了全區拆違工作。根據《南方日報》2月報道,海珠區已將中大紡織商圈61家專業批發市場和全區7480家制衣廠分為A、B、C三類,其中A類5家龍頭市場、28家制衣企業,重點扶持、做大做強;B類21家市場、102家企業,保留提升、推動轉型;C類市場和企業,逐步關停、有序疏解。海珠區已與清遠市成立招商聯合工作專班,將推出廣清產業有序轉移相關扶持政策。

紡織服裝業是廣東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中大紡織商圈轉型箭在弦上,廣受關注。

在前述論壇上,海珠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黃符偉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和政企共同推動轉型升級,中大紡織商圈從單一的面輔料交易業態,逐步擴展到時尚設計、時尚發布、直播電商、面料研發等業態。海珠區推動中大紡織商圈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主要聚焦數字貿易、設計研發、總部功能、都市工業四方面。

中大紡織商圈發展規劃綱要發布

需要長期穩定的產業定位方向

“從頂層設計來看,我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長期的產業定位方向。”廣州市場商會秘書長李英在中大紡織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指出,從整體來看,產業在朝著服務化、時尚化、數字化、體驗化,以及內外貿一體化等方向發展。

邵豐解讀《規劃綱要》稱,“目前商圈的產業基礎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為主,未來數字化時代到來,需要思考如何提高技術滲透等等。”他表示,中大紡織商圈的特點是產業基礎扎實、產業鏈完整,但存在基礎設施不足、產業鏈質量有待提高,經營模式待升級等問題。

借鑒韓國首爾東大門的經驗,從最開始的傳統市場,到現在高樓林立、品牌云集的時尚服裝圈,東大門經歷了由原先沿街分散經營、業態單一的傳統市場,轉變為功能分區、業態多元、鏈條完善的綜合市場,集生產、設計、研發、交易、展示、零售及批發為一體。邵豐總結,東大門加強了服裝產業設計研發環節的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服務,吸引企業進駐,樹立時尚名牌,打破了傳統批發市場的形象。

中大紡織商圈業態小而散,市場集中度不高,空間布局同質化、碎片化。在前述論壇上,發展“總部經濟”被多次提及。海珠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局長陳宇表示,隨著城市更新進度,產業鏈相關的一些制造、倉儲、物流等環節會慢慢轉移,“未來會結合城中村改造所拓展出來的空間,去繼續引進時尚紡織類企業總部基地進入中大紡織商圈。”

黃符偉稱,要挖掘更多總部型紡織時尚企業,建設從“設計打版—面輔料采購—云工廠—成衣—貿易(電商)”全渠道的供應鏈體系,建設直播電商選品中心,全面提升紡織時尚產業附加值。

《規劃綱要》提出,中大紡織商圈將立足傳統商貿基底,借力琶洲數字技術及高校產學研優勢,探索產業上樓化、品牌化以及消費業態激活等創新路徑,進一步轉型升級為中大數智時尚創新港。同時,中大紡織商圈未來計劃,將重點打造時尚設計先鋒區、產學研智造區、時尚產業服務區、時尚消費體驗區以及數字時尚展貿區五大區塊。

轉型升級是多數紡織服裝從業者的共識,關鍵點在于如何轉。“轉型還得看方向和細節,能夠惠及廣大的服裝面料從業者,那么轉型就會得到大家的支持、鼓勵和主動參與。”一名國際輕紡城商家說。

“四十多年來,廣州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的歷程,證明了政府在關鍵時候起關鍵作用,圍繞基礎設施、投資、政策支持、規劃引領,它有很多可作為的地方。”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副會長徐建華指出,專業市場應該具有極大的豐富性、極致的性價比、極速的快反應、極度的原創力,滿足消費者多層次的需求。

數字化將重構傳統交易場景

探索都市工業發展路徑

中國是全球最大紡織品服裝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具有完整產業鏈配套優勢。然而,紡織產業勞動密集程度高,長期存在管理粗放的問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仍處于起步階段。

“紡織服裝行業目前仍面臨著多環節、多流程、較分散、周期長等挑戰,從企劃設計、面輔料采購、打版生產到履約交付的全流程,人們依然還存在著各種擔憂與困惑:不知道設計什么?不知道哪里采購?不知道哪有產能?如何配送才有性價比?”在前述論壇上,廣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負責人鄒媛嬌介紹,通過數字化技術,行業可以實現趨勢分析、智能推款和找布、數字樣衣、3D線上打版等。

廣州紅棉中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楊志雄認為,疫情加速了電商崛起,紡織服裝產業的交易模式發生了變化,從最傳統的分級批發,到現在電商、直播等模式興起。另外,產業人群也發生了變化,40歲以上的占從業者占大多數。“許多年輕人,特別是二三十歲的,有新思路、新模式,把原來的蛋糕做了很細的切割。”楊志雄說。

廣州國際輕紡城公共關系及企業傳訊部總監周瑛智對南都記者介紹,輕紡城有3000多商戶,近年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需求在增加,商圈也計劃在采購環節融合更多數字化技術。

黃符偉指出,海珠區推動中大紡織商圈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發展數字貿易是其一。“立足把中大商圈打造成世界級紡織服裝流通集群的定位,推動傳統交易場景的數字化重構,依托廣交會,大力發展展品交易新業態。發揮我區數字經濟優勢,為紡織時尚產業提供數字化運營和服務方案。”黃符偉說。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透露,在近期調研中發現,近年頭部的紡織服裝企業在數字化方面在持續發力,包括投入無人車間建設等。

“發揮平臺類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打造‘小單快反’服裝柔性制造工廠,不斷探索‘中心工廠+衛星工廠’的都市工業發展新路徑,打造服裝制造行業轉型升級的‘海珠模式’。” 黃符偉說,海珠區還要謀劃好中大商圈服裝加工產業有序轉移的工作,對其中改造意愿主動、愿意在區內發展的,支持其轉型升級;愿意轉去區外的,協助支持轉移到清遠等地發展。

夏令敏還表示,產業轉移是一種市場化的選擇,近年中西部地區包括云南、廣西、湖北等會出現產業發展力度加大的情況。但目前,并沒有觀察到紡織服裝產業明顯規模性向海外轉移的跡象,頭部企業在加強國際合作。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灣財社)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