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思泳 通訊員 荔宣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秋明
(資料圖片)
“三雕一彩一繡”集聚非遺之光;中藥文化、南派花毽、自然門武術煥發新機。6月28日,荔灣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以下簡稱“荔灣非遺集聚區”)在珠江鋼琴創夢園正式開園,是廣州首個生產性非遺集聚區。荔灣非遺集聚區首期引入了20家非遺大師工作室進駐,致力于打造生產、展示、銷售、研學等于一體的非遺綜合性集聚發展平臺。
打造綜合性平臺,拓寬非遺發展空間
2020年,位于永慶坊的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正式開街。2023年,荔灣區迎來了非遺集聚區,這是荔灣區在廣州首個非遺街區經驗上,對非遺文化產業的新探索。
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的指導下,荔灣區委、區政府聯合廣州珠江鋼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新型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空間,并于2022年2月,正式啟動荔灣非遺集聚區建設。
荔灣非遺集聚區首期建設面積達12000平方米,以保護傳承、活態展示、生態延續為目標,引入了國家、省、市、區各級非遺傳承人工作室20家,打造集生產、展示、體驗、培訓、研發、交流等于一體的非遺綜合性集聚發展平臺。
此外,荔灣非遺集聚區也涵蓋了網絡直播宣傳運營,不少大師工作室加入了網絡直播陣地,屆時非遺大師可以通過直播舉辦專題展覽、講座、體驗班等。
武平綠茶制作技藝、武平手捏陶……除了荔灣區自有的非遺項目,荔灣非遺集聚區迎來了 “新朋友”。 荔灣區攜手福建省武平縣正式落成非遺工坊項目——“荔武非遺工坊”, 該項目將打通兩地合作渠道,引入兩地優秀傳承人,為荔灣非遺集聚區的青少年研學、文創精品創作等核心業態,培養師資和人才,推動兩地人才雙向流動。
遵循扶持辦法,助力非遺走向市場
2022年,荔灣區制定出臺《荔灣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荔灣非遺集聚區的建設遵循了該辦法,采取“國企讓利一點、政府扶持一點、傳承人承擔一點”的三方簽約方式,給予入駐非遺集聚區傳承人扶持。
廣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譚廣輝的廣輝彩瓷工作室有著500多平方米,劃分制瓷區、展示廳、講座室、體驗室等多個功能區。
“隨著舊城改造項目的推進,我生產廣彩的工作室也面臨著搬遷,荔灣非遺集聚區的落成為我解決了后顧之憂,讓深藏在巷子里的非遺文化走進充滿現代化的產業園區。此外,在扶持辦法下,我以每平方米10元的租金租下工作室,節約了工作室的租金成本。”譚廣輝表示,開設在永慶坊廣州非遺街區的工作室是展示非遺文化的窗口,而開設在荔灣非遺集聚區的工作室是綜合性更強的非遺工作室,屆時,將在荔灣非遺集聚區完成廣彩作品全鏈條創作。
在荔灣區非遺集聚區,不僅有國家級、省級傳承人,也引進了一批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四十歲,為荔灣非遺集聚區輸送新力量。
象牙雕刻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麥珠妹是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師從象牙雕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民輝。以往,麥珠妹在師傅的工作室創作作品,入駐荔灣非遺集聚區后,麥珠妹有了獨立的工作室。
充滿現代設計元素的沙發、可愛的卡通工作墊、開闊的工作區……麥珠妹的工作室仿佛是一個溫馨的小家。麥珠妹說:“在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內,我可以根據自己喜愛的風格布置創作空間,有助于激發我的創作靈感。另外,相關扶持辦法給予了非遺傳承人工作室租金優惠,有利于青年非遺傳承人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非遺創作。”
師從大師,傳承技藝,開拓創新,走向市場。近年來,麥珠妹除了傳承張民輝的傳統雕刻技藝,還逐漸開拓自己的創作風格,以象牙果雕刻耳環、吊墜、微縮擺件等,讓非遺走進市民生活。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徐振天校對 | 馬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