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正文

插話繪 | 拒當會員“套娃”,誰能給觀眾“解套”? 熱聞

來源:揚子晚報2023-03-14 15:38:34


(相關資料圖)

3月1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2022年消費者投訴舉報呈現十大特點》,視頻會員服務套路多再被點名。相關訴求8534件,同比增長103.82%。消費者反映問題主要集中在:超前點播不合理,涉嫌重復收費;“免廣告”不兌現,視頻插播廣告;自動續費的提示不明顯等。

如今看個電視,在欣賞文藝作品之外,總有“被算計”的膈應。智能電視的開關機廣告、手機充的視頻會員電視不能用、同一個視頻平臺的會員不同等級的“套娃收費”……以前多看一會兒廣告還能忍一下,現在“視頻刺客”簡直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隨著版權保護意識的加強,用戶已經愿意以付費方式來收看影視內容,可商家在收費之余卻忽視了消費者的觀感體驗和意見。有網友戲言:“割韭菜都還要養一養再割,吃相那么難看,韭菜看了都不長了。”話糙理不糙,這種半誘導半逼迫的重復消費最后傷害的不僅僅是用戶,也傷害了大眾對內容付費的熱情和逐漸增強的版權意識。

實際上,視頻平臺此類亂象已不是新鮮事,有些甚至已經被告上法庭。但為何還有商家要在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邊界不停試探?除了利益的驅動,還有規范和監管的缺失。

從有線到數字再到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消費者培養了線上消費的習慣,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配套”也急需飛速跟上。視頻平臺內容質量可以“狂飆”,但會員收費不能“亂飆”;當收費會員成為視頻平臺“標配”,會員服務不能一再“簡配”。建立行業收費標準,加強對平臺的監管,防止網站利用格式合同和霸王條款損害會員權益,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多方協同治理才能遏制層出不窮的不合理收費套路。

希望下一個“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不再有觀眾因為看個電視還鬧心地投訴了。

漫畫 禹天成

評論 景潔 王亞楠

策劃 殷小平

校對 盛媛媛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