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一個景區大票套小票,讓人不勝其煩”“進入古鎮,到處都是紅柳烤肉、臭豆腐、大魷魚、奶茶、工藝品鋪子,招牌都差不多,建筑樣式也大致相同,不同的可能只有明信片上面的地址”……最近有網友表示,本想在古鎮追尋一下“詩與遠方”,卻被充斥商業化氣息的“假古鎮”攪了興致。
近年來,過度商業化已經成為古鎮游轉型升級的一大掣肘。比如,景區內購物場所數量過多;經營秩序欠佳和經營不規范行為頻出;廣告較多,影響古鎮旅游品質等。如不能正視過度商業化問題,并妥善應對解決,古鎮游這把火將難以持續。
應該說,在古鎮進行一定程度的商業化是完全有必要的。古鎮游的實質是一種商業化行為。適當的商業化可以為古鎮景區錦上添花,豐富消費和體驗場景,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不僅可以增加景區的旅游收入,還可以助力農特產品銷售、增加當地用工、輻射周邊旅游服務,帶動周邊百姓增收,益處不可謂不多。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短視行為,為了快速實現“政績”,在古鎮商業化開發中過了頭,結果導致古鎮的千篇一律。如果對這一問題不加以遏制,將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從短期看,古鎮過度商業化首先傷害了游客,降低了他們的體驗感和旅游意愿。古鎮游的核心優勢是歷史悠久的古鎮文化和古色古香的自然景觀。長期處在城市鋼筋水泥中的游客對古鎮的空靈和清新抱有更多期望,更注重古鎮游的體驗感。如果在一個古鎮內,這也收錢、那也收錢,卻看不到古色古香的真東西,游客的體驗一定大打折扣。這種體驗一旦形成,不僅會抑制游客的消費沖動,還將磨損游客再度前往古鎮旅游的意愿。
從長期看,過度商業化的景區也傷害了自己的“身價”。一些景區票價年年漲,管理水平卻常年“原地踏步”;一些景區引進大量商販售賣和景點定位南轅北轍的物件,想以此增加收入。殊不知,這樣看似景區漲了票價,收費名目多了,讓當地增加了收入,但一切向“錢”看的錯誤理念不加以遏制,長此以往,量的積累就會引發質變,游客便“用腳投票”拒絕前往,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最終讓景區丟了“身價”,也失去競爭力。
實際上,景區過度商業化現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當地沒有捋順旅游者和旅游業的關系,應該明確是由旅游者定義旅游業,而不是相反。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即以游客為主,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問題,景區過度商業化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首先,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資源,為景區注入文化內核。文化內核是旅游業最具競爭力的因素之一。古鎮的特點在于“古”,游客選擇古鎮是為了體驗鄉愁以及古鎮所蘊含的風土人情和文脈傳承。如果古鎮內都是千篇一律的現代化元素,那古鎮就失去了其特色和價值,也讓景區顯得雜而無序。要深入挖掘古鎮的文化內核,并通過精準科學規劃和適度商業化開發,促進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創造性轉化,讓景區在彰顯古韻特色的同時產生源源不斷的經濟收益。這樣產生的長期受益,遠大于過度商業化帶來的短期收益。
其次,要著力提升景區內部服務水平,為游客提供情感上的滿足感。出門旅行,最重要的是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滿足和愉悅感。只有站在游客的立場,著力提升景區內部服務水平,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才能真正讓游客感到舒心愉悅,從而更愿意消費和體驗,進而促進景區和周邊民眾增收。
最后,還要增強對當地旅游從業者的培訓,持續提升古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古鎮周邊的村民要避免一窩蜂、跟風式售賣行為,以免出現無序競爭,可以在政府統一規劃指導下開辦古式客棧,結合古鎮的特點制作文創產品,在指定地點有序銷售農特產品,和景區工作人員共同把古鎮景區的文化價值發揮到最大化。
古鎮旅游開發要把握好度,謹防跌入“過度商業化”的泥淖。這不僅是給游客一個純粹、舒適的體驗空間,更是為了維護古鎮乃至周邊全域旅游的“身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