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觀成本是觀察宏觀經濟運行的窗口,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在過去五年連續開展“企業成本”調研,在此基礎上,于2021年9-12月進行了第六次“企業成本”大型調研活動,試圖回答企業成本現狀如何?有什么新情況和新變化?為什么政府連續多年出臺減負政策,企業仍然感覺成本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據悉,本次調研采取了“人-機”和“人-人”的方式,即通過綜合調研系統開展在線問卷調查以及組織實地調研。
與以往更多從原材料、能源等實體角度觀察成本有所不同,財科院的這份報告更多從風險角度出發分析企業成本。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表示,企業成本的源頭實際上是不直觀的、虛擬的風險成本,比如原材料價格上漲,其實需求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供給也很充足,為什么價格還上漲?只能從虛擬的因素中找原因,實際上就是風險預期發生了變化。“我們認為,在新發展階段,既要關注微觀實體要素成本,更需要分析各種不確定性以風險形態轉化而來的成本,當公共風險水平上升,企業風險成本就會變大,其在企業成本的占比將不斷上升。所以,當前尤其需要從風險成本認識框架來對企業成本、發展成本進行全面分析。”
減稅降費、數字化轉型賦能 樣本企業成本下降
調研結果顯示,2020年,樣本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費用分別為83.64元、13.42元,較2018年分別下降0.51元、0.04元。
下降的原因包括減稅降費、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數字化轉型賦能等。
比如財科院2021年“企業成本”在線問卷調查顯示,2018-2020年,“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年均下降0.87個百分點,超66%的樣本企業“企業納稅總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小于5%。
此外,問卷調查顯示,分別有69%、64.15%、61.31%、48.62%的受訪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有效提高了其生產效率、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節省生產成本。
不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物流成本急劇上升、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等依然是降成本政策需面臨的挑戰。
報告顯示,新冠疫情持續導致全球供應鏈受阻,多重因素疊加顯著推高了國際物流成本,2021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4.6%,相比美國等發達國家8%左右的比率仍處在高位。
風險成本是企業成本的源頭 需全面深化改革
上述主要分析的是在供應鏈視角下,降成本政策面臨的微觀實體要素成本。
報告指出,透過現象看本質,企業成本的源頭實際是不直觀的虛擬“風險成本”,這是一類不可預期成本,會導致企業盈虧的不可預期性擴大,企業經營預期、投資預期和研發預期都會轉弱。
這也是為何政府連續多年出臺減負政策,企業仍然感覺成本壓力較大的主要原因。
報告進一步提出,現在我國發展已經進入高風險階段,高風險階段也就是高成本階段。各種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都會內部化為企業成本。而部分企業的風險也會外部化,導致公共風險水平上升,從而轉化為所有企業的風險成本。若是政府治理轉型不到位,新規則的構建速度與舊規則的解構速度不匹配,公共風險就會擴大,導致各領域的成本全方位上升。
比如,當企業所處的融資環境、資產環境存在不確定性時,企業的資產減值準備就會擴大,不僅會使企業成本快速擴大導致虧損,甚至出現資產負債表危機。而企業資產負債表相互之間又會通過股權和債權關聯,導致一個企業的危機傳遞到其他企業,微觀的資產負債表危機就可能演變為宏觀的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報告提出,這種公共風險擴大和社會成本上升,不是哪一個企業、行業可以自行解決的,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制度創新,使制度和風險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匹配。當宏觀不確定性減弱、公共風險水平下降的時候,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自然就會下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