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南方省份都有大量新鮮蔬菜銷往北方,豐富著北方居民的餐桌。就連青海省這樣交通運輸并不便利的高寒地區,百姓的餐桌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90%來自外地,冬天的青海,如今能輕松吃上各地蔬菜。
吃“純凈土”、住“空調房”、睡“電熱毯”,蔬菜育苗大有講究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大部分地區不適宜種植蔬菜,尤其是冬季,九成的蔬菜都要靠外運來滿足。
位于西寧的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有來自山東、云南、陜西、四川等多地的蔬菜,供應十分充足。2021年,集散中心的蔬菜進場量70.4萬噸,平均到每天1977噸,確保了冬季蔬菜價格的穩定。
位于彭州市的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菜籃子”,是青海蔬菜主要的供應地之一,作為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2021年,彭州蔬菜種植面積達82萬畝,總產量235萬噸。全年蔬菜交易量達350多萬噸,其中大約70萬噸運往北方地區。
種植大戶趙光友的合作社總共流轉了2000畝土地種植蔬菜,一年下來,純利潤在200萬元以上。眼下他們正著手種植早市茄子,爭取在春節后迅速搶占市場,賣個好價錢。
距離合作社幾公里之外的三界豐碑育苗基地里,三五名工人忙得熱火朝天,他們在為趙光友以及北方的客戶加急培育嫁接茄苗。
普通的茄苗售價在三毛左右一株,嫁接過的茄苗身價能翻兩三倍。
剛嫁接完成的茄苗,在“傷口”愈合生長的關鍵階段,吃的是“純凈土”,住的是“空調房”、睡的還有“電熱毯”,存活后的茄苗可以賣到1元一株。這批茄苗有10多萬株,預計將給基地帶來兩萬多的純利收入。在彭州,擁有這項育苗技術的基地還有七個,總體育苗規模達340余畝。
與此同時,四川廣漢市金輪鎮一家農業合作社里,工人們正忙著清理、打包、冷凍,然后通過冷鏈車向北方地區輸送。
這個向北方提供大量蔬菜的合作社2010年成立,一直將北方地區作為主要的銷售蔬菜市場。通過“訂單種植”,合作社對成員及周邊農戶產成品進行回購,實現“種菜-賣菜”到“賣菜-種菜”的轉變。目前已經有100多個農民加入了合作社。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菜籃子”工程已形成華南與西南熱區冬春蔬菜、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等優勢區域,這些區域因地制宜,栽種不同的蔬菜,形成不同的上市檔期,有效緩解了中國蔬菜供求矛盾。
【半小時觀察】拎穩菜籃子,鼓了錢袋子
秋冬蔬菜生產裝滿了居民的“菜籃子”,也鼓了農民的“錢袋子”。目前,全國蔬菜在田面積8000萬畝左右,同比增加200多萬畝,預計未來3個月蔬菜供應總量1.7億噸,同比增加350萬噸。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重點抓好“南菜北運”基地、北方設施蔬菜大省、大中城市等重點地區蔬菜生產,確保蔬菜種得出、賣得好、運得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這不僅為保供應、穩市場提供了可靠保障,更為推進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