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國-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大學校長論壇,在貴陽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舉行,共有來自世界1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位嘉賓、63名國(境)外大學校長與會,共商教育合作交流。
(資料圖)
中國-東盟及“一帶一路”國家大學校長論壇
據了解,此次論壇由中國-東盟中心、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貴州省教育廳共同主辦,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支持,貴州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承辦。論壇現場,嘉賓進行分享交流外,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與中國-東盟中心、貴州教育廳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貴州省留學服務工作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對外開放,為貴州省廣大留學人員提供優質服務。
簽署合作備忘錄
“東盟與中國地緣相近、文化相通,長期以來都是協會開展教育合作的重點和優先方向。”現場,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郁云峰表示,為推動雙方職業教育合作更好支撐產業發展需要,協會搭建了“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合會”兩大教育合作平臺。五年間共培育100個特色項目,建立了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加強了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標準共建和學分互認、開展聯合課題研究。他希望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合作,能為各國人文交流搭建新橋梁,緊密對接企業需求,為進一步推動地方發展提供新動力。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郁云峰
“教育交流合作始終是中國-東盟關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哲介紹,近十年,中心受理東盟國家文憑持有人學歷學位認證申請9.95余萬例,今年將有超過1萬名來自東盟成員國的來華留學生赴華留學,占世界各國來華新生人數的四分之一,雙方疫后教育交流展現出強勁活力,前景可期。中心先后組織150余所次中國高校赴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盟國家舉辦數十場“留學中國”教育展。今年10月,中心將繼續帶領20多所中國高校赴泰國、印度尼西亞舉辦“留學中國”教育展,推動中外學生雙向流動。
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曉哲(右)
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
“國際中文教育是中國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是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人民相知相親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是助力各國民眾拓展職業發展和人生成長路徑的有效途徑。”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指出,東盟國家已經成為國際中文教育合作的優先方向和重要伙伴。為了支持東盟各國民眾學習中文,中心累計向東盟國家派出中文教師近1300名,志愿者教師3萬余名,資助當地聘請本土中文教師300余名,錄取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生26000余名,贈送中文教材和學習讀物約256萬冊,支持開發多種本土中文教材覆蓋東盟所有國家官方語言,為152萬中文學習者提供中文考試服務,邀請3萬余名青少年來華參加“漢語橋”夏(冬)令營,致力于為中外語言交流合作和世界多元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友好協作的平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凌
編輯 羅秋紅
二審 王雨
三審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