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白圩瓏 代澤均 實習生 王欣芝 李雨婷)在占地約500畝的工業園區內,從事航空、航天以及汽車、新材料等行業表面處理企業所產生的廢水,分質分類由地下管廊輸送至一處,經專業處理后統一達標排放。8月25日,西安市生態環境執法人員將相關環保法律、法規送入西安航空基地表面處理園區,該園區內的一座“綠島”讓所有企業“共享”治污,解決了單個企業環保投入大的難題,這種先進的廢水處理模式得到了執法人員的認可。
(相關資料圖)
“雙密閉”車間確保有害物質不外泄
8月25日上午,記者跟隨執法人員進入西安市航空基地中法水務有限公司廢水處理車間后,映入眼簾的是7個不同種類的廢水收集池。該公司技術部經理張輝介紹,西安航空基地表面處理園區內所有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鉻、含氰、含鎳、含鎘、含鉛、前處理、地面沖洗等不同種類的廢水分類收集至這7個池子中,經過多道程序處理后,最終達標排放。
“我們公司去年10月8日開始運行,廢水處理能力為每天2500噸。”張輝向執法人員介紹,各類廢水被收集到一起后,將采用化學法處理工藝進行處理。記者在廢水處理車間內看到,高密度沉淀池的上方有一層透明玻璃,張輝表示,車間中所有的水池均加裝了玻璃蓋,其目的是隔絕臭氣及有害物質,在密封的負壓環境中,廢水揮發出的有害廢氣被收集起來集中處理,最終達標排放。“整個車間就是相對密閉的,各水池又加裝了玻璃蓋,這種‘雙密閉’的環境確保有害物質不外泄。”張輝說。
11時許,該公司實驗室主任祝靜來到車間進行取樣抽檢。她告訴執法人員,在每天4次的抽樣過程中,實驗室會檢測廢水中重金屬、總氮、總磷、pH值、COD等物質含量。除人工抽檢外,該公司終端儀表間內的一臺進樣預處理器每15分鐘進行一次抽樣,每1小時將4次抽樣進行混檢,檢測數據實時傳輸至環保部門。
“共享”治污為8家企業省去1500萬元
西安航空基地表面處理園區副總經理賀亮介紹,該園區是西安市政府在渭北地區批復的唯一表面處理園區,也是目前西北地區標準最高、規模最大的表面處理園區。園區主要面向航空、航天及汽車、新材料等行業,目前已入駐企業17家,已投產企業8家。
“所有入駐園區的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均由西安市航空基地中法水務有限公司進行處理,目前每天的廢水處理量400噸左右。”賀亮說。廢水處理廠就像是園區的一個“綠島”,讓所有企業在這里“共享”治污,這解決了單個企業環保投入大的難題。以目前園區內已經投產的8家企業粗略計算,至少能為這些企業節省1500萬元的環保投入。
賀亮介紹,園區還采用綜合性管理平臺對廢水排放指標、廢氣塔運行狀態及企業生產情況進行動態數據采集,實現廢水在線調度與廢氣塔達標排放實時監管,做到了廢水100%地下管廊輸送,生產區廢水100%處理,初期雨水100%收集。
西安航空基地生態環境局業務主管龔舉浩說,此次在西安航空基地表面處理園區開展“送法入園”活動,幫扶園區及入駐企業學法、知法、懂法、用法,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開展各項工作。對此,賀亮表示,他們區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下一步將繼續從嚴從細抓好各項環保管理工作,主動落實主體責任,確保園區各類生產廢氣、廢水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