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朱娜)陜西大荔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位于中國棗鄉的陜西大荔沙苑羌白鎮八魚村,這里是中國優質冬棗盛產之地。2016年,新禧農場的張全喜牽頭成立了“大荔縣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堅持以品牌為核心、品質為保障、向市場要效益的原則,注重品牌效應,夯實基礎管理,嚴把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關,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指導,統一采摘銷售的生產操作規程,為社員提供一條龍的技術指導和幫扶服務,嚴格實施標準化管理,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優質的產品,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資料圖片)
實施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提升,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2023年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中,包括協同推進成果鞏固和農民增收。把脫貧群眾放在農民增收大格局中統籌考慮,把更多資源力量聚焦配置到產業就業、創業興業上。
為落實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發展地域特色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一直發揮著優秀的示范引領作用。截止 2022年底,加入合作社群眾達到了620戶,帶動種植面積8200余畝。為了提高冬棗的產量和品質,加強了科學種植的基礎性工作,采取農家肥和有機肥按一定比例混用的生產方法提高土壤的有機質;以純生物制劑及無殘留農藥為主治理病蟲害;請國家級檢測機構對生產區土壤、水質測驗,全面向有機冬棗發展。
合作社提出了“五統一”的生產操作規程,即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防治、統一指導、統一采摘銷售。同時,新禧農業在省果業中心的指導下以種植綠色無公害產品為目標,通過制定標準、嚴格措施、定期檢測、專人負責的辦法,給冬棗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種植技術、方法和規范的生產流程,實施了 1200畝的高標準冬棗園管理工作,2022年,這一區域的冬棗實現產值2640萬元,同類比較增收480萬元。
合作社在做好自身產業榜樣的同時,聯農帶農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周邊群眾發展冬棗產業的同時,新禧農業還把土地流轉后的失地農民組織起來,或者長期雇用,或者臨時打短,讓群眾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又能拿到勞動報酬。特別是在國家扶貧按照群眾政策出臺以后,新禧農業不斷拓展新的幫扶模式,自愿、產業帶動、各方施策、共同脫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吸收就業等方式,把本合作社及周邊 93 名貧困人員組織起來,讓他們拿上了固定的工資,使其順利脫貧。目前,長期用工達 30余人,在冬棗收購旺季的半年時間里,最多用工人數達到150余人,2022 年,僅開出的工資一項就達到 500余萬元。
近些年,新禧合作社一方面把本合作社 620戶社員及周邊群眾經常性地組織起來,搞講座、傳經驗、講技術,甚至把自己失敗的教訓及管理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前來學習的群眾,希望他們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他還多方與鋼架、塑料膜、化肥、農藥等大宗農資廠家和批發商直接聯系,采取集團化采購,中間不收一分錢差價,降低冬棗種植群眾的生產成本為農戶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大荔縣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通過多措并舉,提升了大荔冬棗種植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脫貧成果持續鞏固拓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流通業。
站立潮頭增強科技內涵。新禧合作社為了讓冬棗產業的路子越走越寬,永葆生機。2018年,合作社與以色列弗納立國際貿易公司合作,出資2000余萬元,建設了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冷庫,進行冬棗儲藏保鮮研究實驗,并于 2019 年成功將冬棗的保鮮時間,與陜西省果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開展以不再進行棗樹環割、減少勞動量、降低勞動成本的新技術、新品種研究;與陜西師范大學化工學院、陜西省果業研究發展中心合作,進行農藥+蛋白膜減量增效提品質試驗,降低農藥殘留,同時,還開展了實施果園種草技術、改善果園環境、改良園地土壤等。
高品質銷售覆蓋面越來越大。產量高,品質好,最終必須走向更大、更高的市場才是硬道理。為此,新禧合作社不放過每一次縣政府組織的農產品推介會;省內外召開的農產品博覽會;任何一次接觸果品市場、品牌超市、網絡平臺乃至國外農產品銷售大咖的機會。終于,在多方的堅持和努力下,新禧合作社先后與北京、杭州、廣州等五個國內一線大型果品批發市場確立了穩定的、長期的合作關系,與沃爾瑪、大潤發、伊藤洋華堂、麥德龍等五家國內大型商超實現了農超直接對接;與天貓、京東等線上平臺簽訂了供貨合同,并從 2021 年起,把冬棗運出國門,讓東南亞和美國的消費者吃到了香、甜、脆的大荔冬棗,目前,全國已有 200多家實體店在冬棗銷售季銷售“新禧”牌冬棗。
未來,新禧冬棗專業合作社將繼續堅持以品質贏得消費者,以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助力鄉村產業工作,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按照“土特產”要求,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發展突破口,發揮三次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