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謝青 李杰)“茱萸生狹斜,結子復銜花。”“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山茱萸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開黃花,花朵為傘狀,果實可作藥食用。
西成高鐵行至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站,這個地處秦嶺南麓腹地的縣城,不僅是“中國熊貓第一縣”,更是“中國山茱萸之鄉”。山茱萸常年產量1000噸左右,占我國山茱萸總產量的六分之一,年產值3000萬元左右。
近日,陜西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佛坪山茱萸》,經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批準正式發布。既填補了陜西省山茱萸產品標準的空白,也是佛坪山茱萸全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又一重大標志性進展。該標準將于2023年9月15日正式實施。
(資料圖片)
以山茱萸種植為原點,在佛坪縣各村,均打造了適合當地水土和特色化產業規范的鄉村種植養殖之路,以此提升佛坪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增收致富。
山茱萸產品(謝青攝)
特色農產品走進電商直播帶貨間
“山茱萸花開等你來”,早春剛過,金黃色的山茱萸花兒燦爛如霞,扮靚了詩畫秦嶺。
在佛坪剛剛結束的“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動,全國各地的游客齊聚于此,踏春賞花、觀賞熊貓、共享盛事,傾情領略秦嶺春韻。
記者了解到,佛坪縣是全國山茱萸三大栽培基地縣、國家級山茱萸藥源基地縣、國家級山茱萸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山茱萸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產山茱萸干果達1000噸以上。
多年來,佛坪縣堅持以花為媒、文旅融合,每年的“茱萸花海踏春游”活動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賞花,以此拉開春季旅游的序幕。
“賞山茱萸花,品山茱萸味”,在文旅發展之外,佛坪縣進一步推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將山茱萸打造成多種樣式農產品,受到游客和消費者的喜愛。
山茱萸液、山茱萸氣泡飲、蜜制山茱萸肉……借由山茱萸基地的豐富產量,各類山茱萸產品走上了百姓的餐桌。
農產品好卻困于深山,曾經,如何將當地特色的土特產銷往更多地方,是困于助農惠農的難題。當互聯網時代到來后,一根網線連接了大山內外。
2021年,佛坪打造了電商陜西(佛坪)特產館,設有6個直播間,近40人的團隊打造直播帶貨。通過在各大直播平臺上銷售佛坪本地優質的農特產品,讓更多人通過互聯網認識了佛坪、了解了佛坪農產品。
據悉,自2022 年10月至今,佛坪特產電商直播帶貨已經累計完成銷售總額1200余萬元。
佛坪縣沙窩村八組魚塘(謝青攝)
冷水魚“鱘”出特色養殖發展路
“好山好水養好魚”,推動漁業綠色生態養殖發展,是佛坪縣近年來全力助推的一條助農途徑。
地處北緯33度附近,在秦嶺腹地中段南坡的崇山峻嶺間,佛坪有著天然的冷水魚養殖環境。
“冷水魚對生長環境要求很高,當時養殖基地選在這里,就是看中這里周邊農戶少,沒有面源污染,水質良好。”佛坪縣長角壩鎮沙窩村的永明漁業養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永明告訴未來網記者,當地水域充沛、資源豐富,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本地溫度也不高。從河溝里抽上來的水經過沉淀凈化處理,可以直接引入魚池養殖。
在肖永明的魚塘內,一個個魚池清澈見底,成群的鱘魚碩大肥美。自2013年該漁業公司創辦以來,依托沙窩村得天獨厚的水體資源,大力發展冷水魚類的養殖、繁殖、加工以及旅游漁業,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模式。
據肖永明介紹,永明漁業養殖園區是一家以秦嶺特種水產養殖、漁家樂、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漁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漁場占地35畝,現有孵化池20個,養殖池50個,主要繁育養殖史氏鱘魚、西伯利亞鱘魚、三文魚、鱒魚、秦嶺細鱗鮭等特色水產品,年生產冷水魚14萬尾,漁業產值達160余萬。
漁業養殖園建成后,多方吸納周邊村民到漁場務工,每年解決臨時就業300人次,長期帶動群眾15人增收致富。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起周邊群眾增收致富,先后有11戶32人靠代養冷水魚走上了致富路。
可以說,一條條鱘魚不僅為當地群眾增收脫困,更是“鱘”出一條致富的“特色養殖發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