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任勇勇 記者 劉美)近年來,子洲縣各級幫扶力量緊盯鞏固、拓展、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精準發力,突出產業發展、穩崗就業精準幫扶,多措并舉幫助農民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相關資料圖)
“三能”聚合優幫扶。著力構建“勢能+效能+動能”的幫扶工作機制,統籌幫扶力量,壓實幫扶責任,細化幫扶任務,強化幫扶舉措,提升幫扶實效,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有力支撐。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選優派強釋放勢能。健全完善包鎮抓村幫戶三級聯動的幫扶體系,將最強的領導力量、最優的幫扶資源向鄉村振興示范村傾斜,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聯系包抓鄉鎮,80個省市縣幫扶單位選派104支駐村工作隊,319名干部開展駐村幫扶,確定5469名幫扶責任人結對幫扶脫貧戶、監測戶20787戶,實現縣、鎮、村、戶幫扶力量全覆蓋;助農增收發揮效能。統籌組織各級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帶頭調研走訪、了解實情、傾聽訴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戶一策的思路,推動發展勞務輸轉、庭院經濟、農村電商、設施農業種植、規模養殖等產業;典型宣傳激發動能。深入挖掘各級幫扶力量助推產業發展中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總結提煉成功經驗和先進事跡,綜合運用電視、廣播、報紙、短視頻、公眾號等媒體,加大宣傳報道力度,以點帶面發揮示范效應,營造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核桃種植戶喜獲豐收
“三鏈”融合強產業。各級幫扶力量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首要任務,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原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戶施策。
壯大產業鏈。深入走訪群眾、全面吃透村情、充分規劃論證,大力發展“4+N”現代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通過講產業發展政策和前景,逐村逐戶上門與村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算各家各戶收入的小賬,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參與村產業發展,助推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擴規增量、提質增效;提升價值鏈。依托幫扶單位資源、人脈優勢,邀請縣內外專家和科技特派員定期為村民進行市場營銷、農業產業技術培訓,讓農民成為“土專家”“田秀才”,引導鎮村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推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聚力培育推廣“子洲山地蘋果”、“子洲黃芪”等黃土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牌,目前公共品牌已授權5家符合授權標準的龍頭企業,并簽訂公共品牌使用協議,形成了具有子洲縣特色的網絡銷售品牌;緊密利益鏈。指導鄉村健全完善“帶得準”“帶得穩”“帶得久”的聯農帶農長效機制,讓村集體、農民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幫助構建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合作組織為紐帶、家庭農場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積極采取“村黨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形成政府搭平臺、市場牽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鏈條。
山地蘋果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四措”并舉穩就業。各級幫扶力量堅持把脫貧群眾穩崗就業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認真落實過渡期就業幫扶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拓寬就業增收渠道,確保每個有就業意愿的脫貧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數據監測。每月動態掌握脫貧戶和三類戶勞動力就業創業信息,建立“一庫五冊”臺賬,健全完善穩崗就業外出務工、公益性崗位、幫扶車間吸納勞動力“三本臺賬”,對幫扶村所有勞動年齡段內勞動力、省內省外外出務工未返鄉人員、返鄉回流人員進行全面摸排,精準掌握務工人員就業狀態;入戶核實。積極對接組織各級幫扶干部、鎮村干部、網格員等力量下沉村戶,摸清有意愿輸轉人員,特別是三類戶的務工需求,分類制定幫扶措施,同時加大與各地企業聯系對接,確定重點用工企業和崗位清單;崗位推介。多渠道實時更新發布就業政策與動態信息,靈活運用通過“秦云就業”小程等平臺,組織開展企業用工招聘、網上招聘、送崗位信息下鄉入村等活動,針對無法外出務工的脫貧戶、三類戶幫助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群眾在家門口穩定務工。配合開展勞務用工“春風行動”、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等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專場招聘,發布68家企業1400多個崗位需求,推送就業信息、就業崗位,打通務工人員就業“最后一公里”;就業服務。加大對農民工等返鄉人員創業幫扶和引導力度,激發群眾創新創業活力。組織開展實用技能培訓1805人,特色技能培訓203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23076人,配合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發放補助596人354.6萬元,向4578名外出轉移就業的脫貧勞動力落實一次性交通補貼150萬元。開展創業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累計培訓人員443名,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25萬元,一次性創業補貼10萬元。
三川口鎮黃芪種植基地
“雙線”發力促消費。為解決農產品因疫情影響導致的滯銷難題,各級幫扶力量結合實際制定消費幫扶計劃,通過搭建展銷平臺、拓寬網絡銷售、培育壯大電商、組織線下購買等方式,打出消費幫扶“組合拳”。
擴大線上銷售規模。積極動員干部為幫扶村、幫扶戶農副產品進行代言,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快手、直播間等平臺幫助宣傳推介小米、紅薯、紅蔥等土特農產品,充分利用“832”、淘寶、京東等銷售平臺,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注冊展賣農畜產品;拓寬線下銷售渠道。積極組織各類企業、行業協會、商會、慈善機構等各方面社會力量,采取“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方式采購幫扶村和幫扶戶產品及服務。依托“萬企興萬村”行動,聯系對接縣內外民營企業采取采購、代銷等形式,幫助鎮村特色產品對接外部市場。動員農超、學校、醫院、機關食堂積極采購脫貧村農副產品。鼓勵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帶頭消費幫扶村、幫扶戶產品,幫助農民群眾銷售農副產品。2022年度,在各級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的努力下,全縣累計完成消費幫扶4400萬元。
“五小”經濟添活力。按照“項目到戶、扶持到人,一村多樣、一戶一項目”的要求,各級幫扶力量積極鼓勵引導農戶特別是脫貧戶和監測戶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持續提升組織化水平,不斷拓展庭院經濟增值增效空間,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發展庭院特色小種植。引導農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庭院生活區與種植區,利用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空閑場地,重點發展蔬菜瓜果等特色作物,打造一批微菜園、微果園;發展庭院特色小養殖。動員群眾利用閑置房屋和空閑場地,選擇適合庭院養殖的特色優良品種,支持養殖湖羊、肉牛等家畜,積極推廣養殖新技術、新模式,優化養殖結構,提高養殖效益;發展庭院特色小手工。立足鄉村特色資源,會同鄉村兩級干部開發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民族特色、鄉土特征的特色產品,支持有條件的農戶利用庭院建立特色食品加工作坊,進行農產品、食品加工制作。挖掘發展加工刺繡、縫紉、剪紙、面花、柳編等手工藝品,培育鄉村工匠,創響子洲鄉村特色品牌;發展庭院特色小買賣。鼓勵帶動有條件的脫貧戶、監測戶利用自有庭院開設小超市、小賣部、小吃店(攤)、小菜店(攤)、農家樂、家政服務、小旅店、小修理、小電商、物流配送等生產生活服務,為村民提供便利,增加農戶經營收入;發展庭院特色小作坊。積極推進庭院經濟與手工作坊融合發展,指導支持有條件的脫貧戶、監測戶建立小作坊,利用自有庭院發展農產品(面粉、食用油、小雜糧等)、食品(面食、豆腐、粉條等)加工等,農產品(面粉、食用油、小雜糧等)、食品(面食、豆腐、粉條等)加工等,讓產區變加工區,民房變加工場,農產變致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