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近日,首屆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科技論壇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舉辦,論壇由該院聯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辦,依托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陜西省考古現場文物保護重點實驗室平臺,以進一步加強文物現場保護學術交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和促進青年文博人才成長為主旨。
本次論壇特邀嘉賓秦陵博物院副院長周萍以“多學科、多領域合作提升秦俑彩繪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為題,就秦陵博物院的文物保護歷程、已取得的成果、國際合作項目等多個方面發表演講,并對秦俑彩繪保護、預防性保護、多學科合作、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展望。
來自主辦單位的四位年輕學者結合實際研究案例,圍繞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科學調查、保護利用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副研究館員馬珍珍的報告“陜西蒲城洞耳壁畫墓的整體搬遷和展示研究”以陜西蒲城洞耳壁畫墓為研究對象,采取多學科聯合方法全程介入保護修復、價值挖掘、展示陳列各環節;結合圖片、模型、3D漫游等輔助展陳方法,兼顧壁畫保護和觀眾參觀的目的;該項工作達到深度挖掘文化遺產賦存信息、提升展示利用價值的目的,為同類型墓葬壁畫及大型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展示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館員杜維莎的報告“離子色譜在文物預防性保護中的應用”介紹了離子色譜技術并探討其在文物風險識別與評估方面的潛力,以秦陵博物院為例,介紹了離子色譜儀在文物保存環境研究、土遺址含鹽量調查方面的應用情況,探討了離子色譜技術的優勢與局限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館員景博文的報告“基于真實世界監測證據的秦俑三號坑土遺址濕熱老化研究”介紹了基于真實世界監測證據(RWME)的研究理念,通過分析秦兵馬俑三號坑土遺址-微環境2021年度濕熱監測數據,揭示其濕熱老化參數的時空分布特征,闡釋濕熱交換-耦合的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建議。館員張亞旭的報告“黃沙拂去,真容重現--試論清平堡顯應宮遺址出土彩繪泥塑的研究與保護”介紹了陜北靖邊清平堡出土明代彩繪泥塑保護項目開展情況;田野考古發掘與現場保護協同互助,通過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對彩繪泥塑進行現場調查,同時針對彩繪泥塑出土典型病害進行現場應急保護;該工作致力于探索考古發掘與應急保護的雙輪驅動,為清平堡長城遺址公園的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礎。
論壇期間,與會人員還參觀考察了陜西考古博物館,并進行現場討論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