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張小莎 曹磊 記者 陳奮翔)在2000公里外的吉林市,夜里氣溫依然在零度徘徊,來自咸陽市中心醫院的7名醫生正緊裹棉襖,圍在活動板房中唯一的一臺電暖器旁,等待核酸檢測車上的實驗擴增結束…… 3月18日下午,陜西省支援吉林省核酸檢測隊專機落地長春,咸陽市中心醫院7名檢驗師被派往吉林市,他們連夜乘坐大巴,入住隔離酒店。彼時,咸陽市中心醫院核酸檢測車御兔號也正一路向北,行駛32小時、2300多公里后終于抵達停放點吉林市北山公園,人和車“勝利會師”后,檢驗師們在御兔號上開啟了近一個月的援吉抗疫工作。
一個班次檢出500多管陽性標本
支援吉林市核酸檢測隊由咸陽市中心醫院及渭南市蒲城縣醫院的醫務人員組成,在咸陽市中心醫院輸血科劉振社統一帶領下,兩臺核酸檢測車、6臺提取儀、12臺擴增儀,12名檢驗師24小時輪班工作,日檢測量達3000管,截止4月15日共檢測標本35911管,檢出陽性2273管。
剛開始標本送至的數量、時間都不固定,因此只要有標本送到,檢驗師們即便正在休息都要立即前往北山公園,有時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最多時候曾在一個班次內檢出了500多管陽性標本,工作量也足足翻了一倍。
隊員劉育穎對這500管陽性標本記憶深刻。她說:“我們首先需要將這些陽性標本篩選出來,利用兩種不同試劑進行雙點復檢,由實驗室擴增區的人負責讀取結果,標本接收處的人電腦上報,兩邊的人因為長時間反復電話溝通,三個手機的電量都被耗盡了,那天我們一直從晚上七點忙到了第二天早上八點才結束……”
由于蒲城縣醫院的6名檢驗師都是女隊員,隊長劉振社就把她們的工作全都排到了白班,自己帶領的三男三女便承擔夜班工作。每每完成手頭任務,劉振社和隊員們會來到核酸檢測車旁的活動板房,脫下悶熱但又濕冷的防護服,圍坐在電暖器旁,等待實驗擴增結束再上報檢測結果,臨行前醫院發放的大棉襖緊緊裹在身上,他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溫暖,還有來自“家”的力量。
“70后”老黨員帶出優秀團隊 作為隊長,劉振社的節奏與隊員們不太一樣,每天早上一睜眼,他就要開始和各方溝通標本運送、結果上報以及物資供應等事宜,因為頻繁打電話,充電寶成為每日上班必備。
作為一名“70后”老黨員,“我是黨員我先上”在劉振社心中不止于口號更是身體力行。曾歷經抗擊“非典”“禽流感”“甲流”大大小小疫情,由劉振社組建發熱門診檢驗室同時值守第一班崗成為多年來的慣例,也是他的選擇。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劉振社立即請戰,又“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班崗上。
“我們隊員都有PCR證(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技術人員上崗證),工作經驗豐富,比如許濤有援北京的經歷。團隊都是年輕人,有拼勁,不喊累,還能互幫互助完成工作……”劉振社說。連日來,檢測隊先后迎接了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中心、吉林省衛健委及吉林市衛健委的檢查指導,優良的工作表現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隊伍戰斗力強勁和隊長劉振社息息相關,此次抵達吉林前,劉振社便帶領隊伍援助過省內西安、寶雞等地市核酸檢測,隨著一聲令下,他又輾轉跟隨省隊從西北到達東北,和吉林人一起守望相助,抗擊疫情,用行動踐行了身先士卒、敢于擔當、無愧使命的黨員初心。
回咸陽吃一個月的面都能行 在吉林期間,吉林市不僅送來臉盆、搓澡巾、牙膏及方便面、火腿腸等生活物資,N95口罩、酒精、隔離衣等防護用品也供應充足,早餐是東北特色的粘豆包配稀飯,午、晚餐是米飯炒菜,用隊員們的話來說“吉林人民很熱情”,雖然工作、生活倍受關照,但對這些自小生長在陜西關中平原的隊員們來說,家鄉味已經成了一抹“鄉愁”,個個都想“咥”一碗油潑面了。
即使工作地在吉林市著名的北山公園景區,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隊員們只能在酒店和核酸檢測車兩點一線往返。看著景區秀麗的風景,隊員楊梅、楊煥麗約定好,待全面戰勝疫情后,一定要到吉林市的大街小巷轉一轉,再去看看吉林的霧凇。
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工作,近日吉林市已達到社會面清零,看著大幅減少的陽性病例,援吉林市核酸檢測隊隊員們也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歸期在望。隊員聞啟富說:“看到吉林市的疫情得到了控制,我們覺得這一段時間的付出都值得,回咸陽了,哪怕讓我吃一個月的面都能行……”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盔甲,面對艱巨任務,咸陽市中心醫院醫務工作者展現出了老秦人吃苦耐勞、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展現了白衣天使恪盡職守、全力以赴的職業素養,為陜吉兩地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愿疫情早日散去,白衣天使,風起逆風而來,風停平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