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通州區城市管理委獲悉,國內首座集超低能耗建筑與多能互補集成優化供能系統于一體的近零能耗建筑——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外立面已全部完成,目前進入室內裝修、機電安裝等階段,預計今年10月將在城市副中心投入使用。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潞苑北大街河東五號調峰熱源廠內的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大樓外立面已全新亮相。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這里的每扇窗戶中間都充入了惰性氣體,玻璃表面還貼了隔熱膜,厚度是普通家用鋁合金門窗的3倍多。此外,門窗和墻體的每一處接縫,也都貼上了特質膠帶,提高建筑氣密性。
走進大廳,雖然門窗緊閉且沒啟動制冷設備,溫度卻始終保持在20oC左右,置身其中,很是舒適。“這就是超低能耗建筑的最大特點,夏天抗熱,冬天抗凍。”京能集團-北京熱力通州分公司經理吳佳濱介紹,該建筑相比于傳統建筑,綜合能耗降低超過70%,使用的能源中有大約60%是可再生的。整棟建筑面積約5200平方米,通過外墻保溫系統、密封性處理、自動遮陽簾、無熱橋設計等,盡量減少熱交換,它就像老式的冰糕箱,蓋著厚厚的棉被,外面的熱氣進不來,里面的冷氣出不去。再加上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光伏發電、蓄電池、儲能罐、微電網、智慧樓宇等新技術,就能在保證室內舒適的前提下,實現超低能耗甚至“近零能耗”。
相比于地上四季交替、氣溫變化明顯,地下常溫層溫度基本上常年保持在15℃左右,地源熱泵正是利用了大自然的這個特性,冬天為屋內補充一部分熱量,夏天則替代空調降溫,整體降低建筑能耗。在地下一層占地30多平方米的地源熱泵設備間,從地表至地下150米深處,有100多個用來安放水管的垂直通道,炎熱的夏季,軟化水從水管里走一趟,就帶出了冷氣,隨后進入熱泵機組和空調循環泵,為室內制冷。此外,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還安裝有空氣源熱泵,配合地源熱泵降低能耗。
驅動地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的電力,也來自大自然,秘密就在分布在屋頂、幕墻等處,裝機容量150千瓦的太陽能光伏系統。按計劃,每年能生產15萬度電,可全部用于樓內使用,如果不夠,可以讓市政電作補充,如果遇到假期,光伏發電量有冗余,還能儲存在240千瓦的儲能罐里待日后使用。此外,大樓還安裝了智慧樓宇系統,自動調度能源使用情況,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低碳排放的目標。
據區城市管理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智慧能源服務保障中心將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與多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實現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智慧協同,構建“近零碳”示范建筑。據了解,該建筑已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標識和國家近零能耗認證,同時也是國內能源行業首個近零能耗項目。
(馮維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