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上海地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年度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上海地區銀行理財業務余額2.87萬億元,占全國11.1%,余額較2019年末增長6.85%,與全國增速水平基本一致。2020全年理財產品共募集14.39萬億元,較2019年末增加2.16萬億元。
對于銀行理財未來發展方向,報告認為,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進入尾聲,銀行理財將加速整改力度和節奏,風險類、凈值型的權益類資產占比將逐步提升。業內人士預計,到年底,接近80%的銀行理財產品或將完成凈值化改革。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受限于客戶風險偏好、機構資源稟賦等因素,權益類資產配置速度或不會太快。
公募產品持續熱賣,浦發蟬聯余額首位
報告指出,2020年,上海地區銀行理財業務在銷售端主要呈現四個特點:首先,公募理財產品占市場絕對主體。截至2020年末,公募理財產品余額2.29萬億元,約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96%。在存量投資者方面,以個人為主,占比約83%,與2019年末基本持平。
其次,2018年央行、銀保監會等多部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目標直指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該新規的過渡期由2020年延長至2021年底,在此過渡期內,上海地區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開放式轉型持續深入,兩大類產品的余額占比自2018年以來保持增長態勢。截至2020年末,上海地區理財產品中開放式產品余額占比約78%,較上年末提升約12個百分點;凈值型產品余額占比約62%,較上年末提升約11個百分點。
第三,金融同業專屬理財和保本理財壓降明顯,兩者余額分別較2019年末壓降52%、74%。第四,在理財產品的市場份額中,股份制銀行占比一半,大型銀行、城商行占比各約兩成。
從排名來看,截至2020年末,雖然浦發銀行理財產品余額較去年下降129億元,但仍以3945億元位居第一,其次為招商銀行與上海銀行,均超過3000億元規模。前十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合計約為1.88萬億元,占上海地區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的65.3%。
凈值化轉型步入收官,權益類配置大勢所趨
鑒于資管新規過渡期將在2021年底截止,銀行理財轉型進程也備受市場關注。報告指出,2020年內上海地區“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步伐堅定,進度提速,成效顯著。預期收益型產品規模不斷壓降,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與存續規模均穩步上升,占比提高,凈值型產品體系也得到進一步完善。”
法詢金融監管研究院副院長周毅欽對財聯社記者表示,“預計到年底,接近80%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可完成凈值化改革,雖然離100%的目標仍然有一定差距,但是和若干年前個位數的凈值化產品比例相比,轉型速度是可觀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存量理財產品處置是關鍵,后續監管部門還會繼續要求各銀行抓緊時間處理存量理財資產。”周毅欽進一步表示,監管機構重點關注的是流動性風險,因此各家銀行要根據自身存量理財資產的具體情況,逐筆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處理方案、合理安排處理順序和節奏。如果確實在過渡期內無法解決的,也可酌情實施“一行一策”。
在資產配置方面,“銀行理財積極布局權益市場是大勢所趨。”報告顯示,同業存款、貨幣市場工具、債券和非標資產等的固定收益類資產一直占據主體地位。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的逐步深入,資產的價格波動將直接傳導至產品凈值,銀行理財從過去的融資角色向投資角色定位過渡,需要從債權類資產向增加權益類資產配置轉變。
值得注意,據中國理財網披露,作為上海轄內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之一,信銀理財于今年新發兩款權益類產品。截至2021年6月初,全國范圍內共有6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了10只權益類產品。
東吳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馬祥云分析認為,考慮到投研人員配置、客戶風險偏好、機構資源稟賦等因素,進程或不會太快。該分析人士認為,中短期內,不應對銀行理財大規模流入股市抱過于樂觀的預期。“同時,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激勵機制仍難以對標公募基金等市場化機構。”(記者 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