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自2017年4月1日掛牌至今已滿四周年,累計新增市場主體超過5萬戶,是設立前的3.5倍。下一步,當地將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
在3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張智奎發布上述消息。
重慶自貿試驗區聚焦制度創新的差異化探索頗有看點。
張智奎舉例,重慶自貿試驗區探索陸上貿易規則,開立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實現批量化運用;制定的國際貨運代理鐵路聯運作業規范等3項標準已于2020年獲批為國家標準。2020年6月,鐵路提單背書轉讓效力得到司法審判實踐支持,開創國際貿易史先河。
?此外,重慶自貿試驗區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推動多式聯運創新,簽發了全國首張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CIFA)多式聯運提單,推廣“鐵路原箱下海、一箱到底”全程多式聯運模式,實現通關時間壓縮40%。
在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暢通物流通道方面,重慶海關副關長劉浩宇介紹,已實現鐵路運郵啟運地、中轉地、出境地全程物流監控電子化,提升國際郵件集運中轉效率,促成中歐班列(重慶)國際運郵專列常態化運行,打通了一條橫跨中國、連接歐亞的公鐵聯運新郵路,2020年,疏運全國郵件1700余萬件,在全國占比超過65%。
制度創新之下,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德國埃馬克、博世創新中心、奧特斯IC載板、萬國數據和中歐數字生態城等一大批標志性項目相繼落地。
下一步,當地將深入推進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張智奎解析,將共同建設現代流通市場體系,促進形成統一大市場;同時,進一步擴大金融、科技、醫療、口岸、通道等領域協同開放力度。
當地也將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圍繞科技服務、租賃和商業服務、教育、金融、衛生和社會工作、電力電信等重點領域,分類放寬準入限制、促進消除行政壁壘、完善監管體系、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記者 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