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要建章立制,規范發展!”“要完善在線教育的認證和準入制度,對侵害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行為,要加大懲治力度!”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在線教育的亂象”成為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焦的話題,大家表示,目前大部分在線教育產品形態為“互聯網+教育”,而非“教育+互聯網”。
近兩年,在線教育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不少學生和家長都紛紛選擇了在線教育學習。就此,記者對我市574名中小學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近50%的家長表示曾為孩子報過線上課程,有96.52%的家長認為,在線教育行業應進一步加強監管。
近半數家長曾選擇在線教育 低價銷售亦成為宣傳噱頭
“孩子從小就有些調皮,之前學習還可以,但自從上了四年級后,學習成績就有所下滑,尤其是數學。”家長王晶晶告訴記者,因為女兒平時不愿意主動向老師、同學請教,又考慮到防疫需要,所以,最近決定在線上為其報輔導班。
經查找,王晶晶發現,如今一些在線教育平臺上的數學班都報滿了,“1對1”的班更是難找。“這兩年,明顯感覺周圍給孩子買線上課程的家長變多了。”王晶晶坦言,其實自己以前不太相信在線教育,總覺得效果不好,但看到不少家長都為孩子報了線上課程,“大勢所趨”也成為了她決定報班的一大因素。
在線教育是否真的受到家長的廣泛認可?為此,記者對我市574位中小學家長進行了調查,其中有281位家長表示曾為孩子報過線上課程。有78.75%的家長表示,自己為孩子報班無關他人;21.25%的家長表示是由于看到其他家長都在線上給孩子報了相關課程才決定報名。
“在線教育除了時間不受較大控制外,地點也沒有限制,可以自由選擇受教育內容。”對于為孩子選擇在線教育,不少受訪家長表示,學習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老師可以隨時開課,學生可以隨時學習,還可以對聽不懂的地方反復學。同時,網上課堂也可以共享,學習資源包括網課教材、圖書等,都是其報班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些家長也向記者表示,目前在線教育的廣告“轟炸”,也促使他們為孩子報班。“花9塊錢買10節課”“49元33節課,再包郵送教輔材料”“19元20節課,另享受價值499元大禮包”……記者了解到,就在剛剛過去的寒假期間,各大在線教育機構便紛紛開啟“搶人”模式,“名師”“提分明顯”“幫助孩子‘實現假期彎道超車’”均成為了吸引家長、學生的宣傳噱頭。
在線教育需求“井噴式”增長 注重授課參與性為選報要素
記者經采訪了解到,如今,不少在線教育APP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報輔導班的產品,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搜題、解題,有的甚至還在功能上涵蓋了作業、批改、課程輔導視頻、考卷分析、錯題本、家校溝通等全方位學習功能。而在線教育并不僅僅局限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職業教育、學前教育、興趣培養、早教的用戶規模也不小。
去年以來,我國在線教育需求呈現井噴式的增長,有調查數據顯示,2017-2019年,國內家長對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占比一直緩慢提升。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響,在線教育的接受程度開始大幅度上漲。
“除了疫情原因,在線教育的逐步發展,與‘互聯網+教育’的業務載體和商業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先后出現以視頻直播為代表的‘電大模式’、以線上授課和線下答疑為代表的‘雙師模式’和更注重互動性、參與性的‘人工智能課堂’模式有極大關系。”某線下教育培訓機構負責人高先生告訴記者。
隨著在線教育的不斷發展,學生和家長對其需求確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從小學五年級起,父母便幫我通過在線教育APP報班,身邊不少同學也報了線上輔導班。當時我們只注重老師的講課水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家也很注重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增強互動性與參與性。”今年上初二的學生孫明哲說。
同樣,認為在線教育授課參與性重要的還有家長陳昊,“線上課程的互動效果是個問題。”陳昊說,自己曾給兒子買過錄播英語課,但效果不佳。“目前有不少做少兒英語的APP,低齡孩子剛開始會被吸引,但如果沒有英文交流環境,容易厭倦”。
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發現,不少經營在線教育的公司紛紛開始升級,主動迎合用戶的需要。其中一些公司免費開設了大量體驗課程,讓學員先找到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試學,體驗滿意后再決定是否報名,避免浪費學員的時間和金錢。有的則讓授課老師利用新穎、豐富、展示性強的課程案例,加上真實、生動的講課方式,給學員營造出強烈的現場參與感,從而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
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加強監管” 家長選擇在線教育應周全考量
在此次調查問卷中,針對“報名線上課程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一問題,有28.22%的家長表示“課程水”,有37.11%的家長表示“虛假廣告泛濫”,有20.56%的家長表示“師資力量弱”,有14.11%的家長表示“教學理念不科學”。
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對在線教育出現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全國人大代表、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便表示,當下網絡教學由于成本低,許多網課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爭取客戶,導致家長容易被各類產品綁架。同時,部分在線教育教師授課注重公式套用,并不講解公式原理。部分在線教育產品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有待論證,存在知識點明顯錯誤的現象,甚至出現同一道題輸入三個不同APP,得到三個不同答案的情況,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當前在線教育魚龍混雜,有很多在線教育平臺虛構老師資質。”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在接受專訪時表示,找沒有水平的老師來進行在線教學,屏幕那一端的孩子就可能是受害者。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第一中學教師尤立增也表示,疫情催生了網課APP和在線教育平臺的快速發展,但有些平臺存在師資質量不過關、隱藏網絡游戲、暗含低俗信息、推送廣告等情況,這些問題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而在中消協不久前發布的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記者發現,在線教育機構也榜上有名,其中提到:在線英語學習機構“阿卡索外教網”被曝外教教學質量差,遲到、玩手機等現象屢見不鮮;“噠噠英語”被指擅自修改課程屬性,主修課縮水變身口語課。
而在調查問卷中,有96.52%的家長表示“希望對在線教育行業進行有效監管”。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線教育機構種種亂象的背后,是資本的狂飆突進,以至于教育性越來越弱、資本性越來越強。“一些機構只是將在線教育視為一個流量生意,少有人真正從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對此,濟微中學副校長李妮妮告訴記者,在線教育有一定的優勢,比如不受時空等外部條件的限制、可以回放、學習時間比較自由等。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在線輔導機構資質和水平等問題比較模糊,長期線上學習對孩子視力等身體上的影響,如果孩子自制力不強,容易不聽課而利用網絡做其他事情等。
李妮妮建議,家長們在選擇線上輔導的時候,首先要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適不適合上網課,有沒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其次,建議家長陪同孩子進行試聽,了解線上輔導老師的實力和學習模式,以此判斷是不是科學有效。當然,無論何種學習方式,都需要有較強的自制力與內驅力,建議家長們重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對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在線教育機構資質和內容監管,保護學生和家長利益,嚴格落實教育部《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中的具體要求,建立在線教育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負面清單制度,對于列入負面清單的機構和人員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記者 張展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