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鮮花電商停業,浪漫該怎么制造
(相關資料圖)
依靠供應鏈優勢賣出“白菜價”,也因配送環節管控難度大、用戶體驗不佳等備受考驗
消費者唐小姐通過鮮花電商買到的鮮花。受訪者 供圖
鮮花電商“花加”未能如愿延長品牌“保鮮期”。年初曾立下“三年千店、萬畝花田”目標、單月銷售額最多破億元的它,身陷至暗時刻。
近日,央視財經報道,花加位于上海嘉定區的總部大門緊閉、燈光熄滅,門前有消費者正等待工作人員退款答復。9月初,花加也被爆出每周物流送上門的鮮花延遲發貨、員工公積金斷繳等現象。
從依靠“每周一花”送驚喜屢獲融資的鮮花電商,到美團、盒馬等互聯網大佬爭相入局,再到抖音、淘寶上鮮花直播商家增多,時令鮮花的價格戰悄然打響。依靠供應鏈優勢被賣出“白菜價”的鮮花,也因配送環節管控難度大、用戶體驗不佳等備受考驗。浪漫究竟該怎么販賣?
■全媒體記者 黃亞蘋
“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花加停業整頓
“迫于無奈,公司決定進入停業整頓階段。” 9月25日,在一封落款為人力資源部的“致花加全體同事的一封信”中,鮮花電商花加宣布自9月26日起全體員工休假,公司停業整頓。
信中,花加創始人王柯細數新冠肺炎疫情封控后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坦言自封控開始,公司資金緊張;解封后,公司因淡季、歷史訂單履約以及銀行還款壓力等入不敷出,經營難以為繼,“創始人和高管團隊把所有積蓄投入公司,我個人也已負債沉重;說這些不是為了博取同情,只是想跟大家說抱歉,我們真的已經陷入困境。”
事實上,這則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員工信發布前,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便有多名用戶吐槽花加預購訂單遲遲未發貨、“每周一花”未經用戶允許改為隔周配送、員工公積金斷繳等。種種跡象顯示,昔日的鮮花電商明星企業已困在了維權風波里。
“2021年開始多次收到斷枝、爛花,2022年買的年宵花與詳情頁展示的貴重花材對不上號,每周一花成了每周生氣,慢慢地就脫粉了。”杭州市民何小姐表示。
10月8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查詢發現,花加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已于9月20日停更,天貓旗艦店被關閉。天眼查APP顯示,花加母公司“上海分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多次被卷入買賣和服務合同糾紛,以“被告”身份陷入20多場官司。
頭把交椅輪流坐,鮮花電商大洗牌
顯而易見,鮮花消費已從節日儀式變成日常悅己需求。艾媒咨詢發布的《2022至2023年中國鮮花電商市場發展研究報告》,從鮮花電商用戶下單目的來看,有24%的用戶是買花送給自己,日常家居用花占比已達到69%。
2015年,花加、花點時間相繼成立。作為國內首批探索“包月訂花”的鮮花電商品牌,花加將99元每月的鮮花分成按周物流送上門的混合花束,讓低頻、隨機的悅己消費添加神秘、驚喜的色彩,漸漸地將鮮花訂閱轉化成長期、復購頻率更高的會員服務。巔峰時期,花加累計付費用戶數超過1500萬,單月銷售額最高達1億元。
資本涌動的鮮花電商,撩撥著互聯網巨頭的心。此后,美團點評 、淘寶、京東、叮咚買菜、餓了么等相繼上線鮮花業務;抖音、快手、小紅書、淘寶等商家直播間內,29元甚至19元也可買到最多5把包郵到家的新鮮花材。
如,盒馬鮮生原本與長沙本土鮮花品牌都市花鄉合作的鮮花檔口,均在2021年升級為基地直采的“盒馬花園”,為門店周邊5公里消費者提供“身邊花市”;僅在云南省,盒馬擁有14個鮮花基地。靠明星吸睛、高調植入院線電影的永生花品牌Roseonly,多款產品也取得不錯銷售表現。
“6.9元一扎10枝的多頭玫瑰、4.9元一扎20枝的單頭康乃馨,大量購買也不心疼。”長沙市民唐小姐稱,鮮花電商平臺大多有返現、免費送單品等新客優惠,且平臺上單枝花的零售價會每日多次變化,一枝也售后,踩雷概率很小。
“即便是網購鮮花,消費者收到的依舊是二次處理過的花材。如果電商想出售原始花材降低成本,還需要很長的用戶教育過程。”長沙某花店主理人趙先生表示,長沙的鮮花市場成熟度還遠遠不夠,“讓消費者接受‘難以入眼’的基地直發鮮花,降低期待值,依舊是一件很難的事。”
(一審:蔣宇 二審:余畫 三審: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