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視頻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琪 實習生 劉冰柔 張春艷
(資料圖)
近期,#新冠三陽的人開始陸續出現#登頂熱搜。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三陽”感受,表示癥狀比前兩次輕,也有少數表示“三陽”的癥狀更嚴重。
長沙情況如何?“三陽”癥狀是否已經出現?三湘都市報記者8月18日進行走訪了解。
經歷:5月才“二陽”,8月又“三陽”
突然發燒,低熱,喉嚨痛……8月12日,市民趙靚從四川、重慶旅游一圈回來,身體突然出現不適感。
癥狀和之前新冠病毒感染非常相似,趙靚拿出抗原測試盒,結果顯示,真的是新冠病毒感染。
“第三次感染來得這么快,我確實沒有想到。”趙靚表示,自己5月份才“二陽”,應該還處于抗體水平比較高的時期,沒想到又感染了。
讓她稍微放心的是,這次發燒持續了兩天,癥狀也不是很嚴重,自己沒有吃藥,大概兩天就康復了。
走訪:“三陽”出現,醫院已有接診
記者走訪了長沙市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醫院,目前長沙“三陽”人群也陸續出現。
長沙市芙蓉區文藝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因為沒有特別要求做核酸檢測,未統計近期新冠感染人數。但陸續出現了有發燒等新冠病毒癥狀的患者,癥狀較輕。
(市民在網絡上分享“三陽”抗原檢測結果。?)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發熱門診醫生介紹,由于來醫院看病的患者本身就不多,檢測出的新冠患者只是偶爾情況,這其中“一陽”、“二陽”、“三陽”的患者均有。
長沙市第一醫院發熱門診,記者走訪了解到,近期醫院每天都有檢測出新冠的患者,大概每天有兩三個,較之前有所增加。
目前醫院接診到的“三陽”患者以發熱、咳嗽等輕癥為主,基本門診處理,無一重癥。有所變化的是前往醫院治療的新冠患者,明顯沒有之前焦慮,相對平常心對待。“不少是自測陽性后來醫院,目標很明確,就是希望醫生幫忙對癥用藥。”受訪醫生表示。
同時,網絡平臺上,也有不少湖南人分享了自己的“三陽”經歷。
鏈接
11月將現新一輪感染高峰?
有專家預計,9月開學后新冠病毒感染人數會增加。但按照免疫力周期推測,下一波新冠流行可能出現在今秋11月左右。
這種說法是否可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大內科主任、呼吸內科主任孫志佳對此持觀望態度。他表示,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新冠疫苗抗體一般能夠保持6個月以上,從5月份的“二陽”高峰推算,大概到11月抗體消耗完畢。
“抗體存在時間因人而異,不能一概而論。病毒之間有相互競爭關系,目前來看,新冠病毒的致病率和傳播力呈下降趨勢。11月秋冬之交,不排除流感病毒占主要優勢。加上新冠致病力減弱,癥狀跟流感相似,很多市民未必會測核酸,即便測了也可能因為長時間沒做操作不規范,或檢測產品不在有效期內,出現‘假陰性’‘假陽性’,因此統計數據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新變異株是在共存狀態下演變而來
8月初,世衛組織將EG.5新變異株列為“需要關注的變異株”,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副主任凌云對此表示,目前人群與病毒之間處于慢性攜帶共存狀態。事實上,病毒要存活就要突變、變異,在群體免疫壓力下不斷更新是病毒的生存法則。
研究顯示,EG.5仍是奧密克戎大家族一員,是XBB1.9.2的“后代”。今年2月這一變異株首次被發現,此后病例數有所增加。6至7月世衛組織所有通報病例中,感染EG.5變異株占比已從7.5%上升至17.4%。盡管總體風險較低,但基于變異株遺傳特征、免疫逃逸特征和增長速度,世衛組織估計EG.5可能會在全球范圍內傳播。
凌云表示,“相比封閉環境下演變而來的變異株,EG.5變異株屬于共存環境下演變的變異株。根據病毒突變趨勢,應該是日漸緩和。”
建議接種流感疫苗預防“疊加”
盡管沒有證據顯示EG.5新變異株更易出現重癥風險,但高風險人群(基礎情況較差的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等)如未接種疫苗,還是應該完成全程接種。
一旦感染者檢測出陽性,推薦越早用小分子抗病毒藥物越好,既可以降低病毒載量、減緩癥狀,也能阻斷家庭內的傳播途徑,保護家人。
凌云表示,抗原檢測對奧密克戎株的敏感性仍非常好,如有相應癥狀,應先測抗原明確是否感染,第一時間用藥。目前小分子抗病毒藥物的選擇有很多,可在醫生建議下服用,沒有必要硬扛。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9月又是一年“流感季”,流感疊加新冠致死率會明顯增加。建議老人、孩子、醫務人員等高風險人群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實現60%—70%的流感保護力,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一審:龍曉龍 二審:盧小偉 三審: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