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退役軍人·每周一星】扶貧公益 永不言棄——記懷化市軍休所軍休干部劉欽生 世界微頭條

來源:華聲在線2023-06-17 09:41:58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沙兆華?通訊員?張淑嫻

24年前,帶著簡單的行李和7萬元積蓄,71歲的劉欽生扎進了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泡里村,立志帶領村民致富。如今,老人已陸續將百萬元投入到鄉村與公益事業,忠誠寫滿畢生。

6月9日,記者見到95歲的劉欽生,身體硬朗,耳聰目明,印證了那句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相關資料圖)

聊起自己的經歷,一句“要讓自己過緊日子,百姓過好日子”,成為劉欽生14年扶貧路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生動寫照。

劉欽生曾就讀于湘西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保靖縣農業部門工作,1957年到安江農校深造,在那里,他與袁隆平共過事。1963年后,劉欽生扎根基層推廣農業技術,后調入武警懷化地區支隊。1989年退休后,作為當時懷化地區唯一一名消防工程師,肩負起了義務消防宣講工作。無論是在鄉村普及救火滅火知識,還是在一村一鎮成立義務消防隊,劉欽生都費盡心血。

劉欽生與靖州縣泡里村結緣,是因為當年來到這里推廣農業技術時,被這方美麗山水深深打動。

1991年,因水釀塘水電站的修建,?泡里村整村224戶搬遷到山地。要在荊棘叢生的荒山上重建家園,困難可想而知。

村里缺乏資金、技術,沒有人帶頭搞發展。劉欽生回憶:“再回村里時,全村不要說青壯年,就連中老年人都外出打工,看著揪心。”

1999年4月,劉欽生決定把泡里村當故鄉,把村民當親人,住進村民家,一心要帶動農業發展。

圍庫岔、修魚塘、蓋豬圈、喂雞鴨、養山羊、墾荒地、種樹木、栽藥材……一位白發蒼蒼老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傳授種植養殖技術,不求回報出資出力,給村里人帶來了希望。

產業幫扶“以戶帶組、以組帶村”,從1999年到2013年,劉欽生幫助泡里村發展水面養殖800多畝、中藥材和水果基地1萬余畝,讓山村漸漸變了模樣。

水釀塘電站庫區周邊7個村有7000多移民,平時出行只能靠船。為了修路,劉欽生再次主動請纓,當起了修路“指揮長”,自掏腰包跑縣、市、省交通部門,爭取項目,籌集資金819萬元,為庫區群眾修通了一條致富路。

2013年,因妻子病重,劉欽生含淚告別鄉親。此時,泡里村已是滿山果實累累、牛羊遍山跑的鄉村幸福景象。

回城后的劉欽生也閑不住,轉身投入公益事業,繼續發揮余熱,多次資助失學兒童,指導幫助青年實現創業致富;還致力于國防教育,主動為黨員、學生宣講紅色故事。

“為人民服務,永不退休”,劉欽生用實際行動兌現著莊重諾言。

(一審:楊露 二審:余畫 三審:文杰)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