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傳媒記者 龔穎
“小伙子,終點站到了。”空蕩蕩的高鐵車廂,靠窗熟睡的李文軍被保潔員輕輕搖醒,他努力睜開眼,拿起行李,趔趄地下了車。
【資料圖】
車外,夜色披在寥寥行人身上,李文軍揉了揉眼,站臺時鐘顯示0:16。
李文軍,現任湖南建投六建集團直屬工程公司經理,由于負責的建筑工程項目分布天南海北,出差便成了家常便飯。
翻看他的手機訂票行程,總是最早一趟出發,最晚一趟回家。常有人問:“這樣不累嗎?”他笑道:“見過第一縷陽光的人,或許更懂得奮斗的意義。”
這位一直向陽奔跑的“筑”夢人,近日被授予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稱號。
約法三章
26歲,任中層副職;28歲,任中層正職。李文軍一直是湖南建投六建集團最年輕中層干部的記錄保持者。
2002年,喜歡金融管理專業的李文軍陰差陽錯進入了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學習,卻不曾想隔行如隔山。大學畢業進入湖南省第六工程公司電建分公司工程管理工作。剛參加工作不久,李文軍被安排跟進的第一個工程項目,位置偏遠。第一天,從宿舍到項目工地,李文軍來回倒了4趟公交車,在路邊湊合填飽了肚子,晚上一盤算,這天竟花了20元。而對于彼時見習工資才650元的他來說,這次出差有些不“劃算”。
于是,為了節約開支,李文軍動起了“歪心思”,他想,兩天去一次應該也不會誤事,還省錢。他囑托同事“如果師傅問起,就說我來過”。不料,有一天,師傅真的來到工地,尋不著人,大發雷霆,當即撥通李文軍的電話,厲聲呵斥:“伢子,在建筑這一行,不能腳踏實地做人做事,那就趁早轉行吧!”
師傅的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割在李文軍臉上。從那以后,李文軍每天起早貪黑泡在工地,腳上磨出了水泡,皮膚曬得黝黑。他與自己“約法三章”:再苦再累不談條件,案頭工作不過夜,只管付出不計回報。
約定踐行至今,從辦事員到技術員到工程科技部副部長,再到直屬工程公司經理,這些年,李文軍學著把苦熬成甜,步疾而穩健。
初心的種下,得益于六建特色的“師徒制”。擔任直屬工程公司負責人后,李文軍十分重視師帶徒拜師禮儀——徒弟會手持手卷,行拜師禮、循古制獻六禮,師傅向徒弟回贈學習書籍,雙方簽訂協議,結師徒之誼。
如今,李文軍的師傅已退休,但每年春節陪師傅吃一頓團圓飯,成了這些年來他心中不變的約定。
后來,李文軍告訴徒弟:“萬丈高樓平地起,唯有穩打穩扎方能屹立不倒。”
以一敵百
2018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得正酣時,時任分公司黨委書記的李文軍接到軍令狀:1年后,讓永順縣7800余名群眾搬進新家!
彼時,公司承擔的永順縣14個扶貧安置點建設,散布在10余個鄉鎮中,多為基礎設施極其落后的貧困地區,總建筑面積逾22萬平方米。有些地方水電供應無法保障,施工人員基本生活都成問題;有些地方交通不便,給材料、機械設備運輸帶來重重阻礙;有些地方石方量近14萬立方米,要在石頭上建房子,施工難度超乎預期。
軍令如山,使命在肩。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李文軍火速召開專題會議部署,當即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快速啟動建設方案預案,排出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親自前往一線蹲點指導,并從多個項目抽調精兵強將,集中火力向貧困宣戰。
然而,困難就像傾瀉的泥石流接踵而至,讓這支雄獅隊伍在連續作戰數月后,感到疲憊至極。
這場硬仗接下來要如何打?
“同志們,困難就像敵人,我們要拿出以一敵百的決心斗志,向它們發起總攻,迎難而上,浴血奮斗,啃下這塊硬骨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細雨如絲,站在半山腰的李文軍,宣言震徹山谷。
把支部建在項目上,李文軍帶頭沖鋒在前,下沉每個扶貧點,與一線建設人員同吃同住,晚上與管理人員一起加班加點解決項目建設困難,確保問題不過夜。
明確“五個優先”原則:對于易地扶貧工程,領導班子工作精力要優先擺進,骨干人員使用要優先投入,財務資金要優先滿足,設備材料要優先支持,宣傳鼓勁要優先聚焦。
組織中高層干部簽訂軍令狀,一人一點,坐鎮指揮,組織調度現場施工,督導施工進度,全力協助項目推進。
建立施工突擊隊伍,高峰時期,14個扶貧安置點的日施工人數突破2000人,為搶抓進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勝利來之不易,李文軍帶領團隊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毅力,如期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兩次捐獻
在李文軍諸多的榮譽中,湖南省第137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榮獲衛生部等頒發的“捐獻造血干細胞奉獻獎”頗引人注意。
造血干細胞捐獻,也被稱為骨髓捐獻。要尋找與病人組織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細胞十分不易。
那是2009年,當時正在外地出差的李文軍,接到湖南省紅十字會的電話,通知造血干細胞與患者初步配型成功,請盡快完成下一步的檢查。撂下電話后,李文軍瞞著父母,買了最快一趟車票,直接趕回長沙。
然而,捐獻的過程并不順利。由于先天性血管脆弱,再普通不過的抽血就耗費了4個多小時,10多位有經驗的護士輪番上場,然而無論多小心,針入血管就破裂,鮮血流了一地,豆大的汗珠從李文軍額頭上掉下來。彼時,在遙遠的上海,一位9歲白血病男孩正躺在病床心急如焚。
李文軍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咬牙堅持,就能換來一個家庭生的希望。
當鮮紅的血液順利淌出,在場的醫護人員流下了滾燙的熱淚,而李文軍的胳膊也成了布滿針孔的篩子,淤青直到半年后才消腫。
血液連夜送往上海,然而,由于造血干細胞濃度不足,李文軍被通知需要進行第二次捐獻。
“如果希望是炬,我們要做那團燃燒的火。”作為分公司領路人,李文軍常引導職工要傳承六建好傳統,展現國企大愛與擔當。他認為,有溫度、有靈魂、敢擔當,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2012年,分公司成立陽光基金,專門救助有困難的職工。不久,一名女性同事不幸患上尿毒癥,在李文軍的支持和組織下,為其爭取了15萬元陽光基金,堪稱雪中送炭。
2018年起,分公司與懷化市中方縣新路河小學開展結對幫扶,把孩子們接到長沙,結對子、闊視野。借機,李文軍還教導自己的孩子,做人要常懷愛人之心、感恩之心。
一票否決
“沒有集團公司的栽培,就沒有我的今天,我將繼續艱苦奮斗、奮輯向上。”在李文軍的心里有個夢,創建更多安全優質的工程,回饋國家和人民。
安全生產責任大于天。對于項目安全生產和重大事故,李文軍堅決實行一票否決制。不止一次,他在大會上強調:“安全是1,其他是0,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必須牢牢守住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對此,李文軍創新引進第三方監管,成立專門稽查審計部門,實行全過程監管、全員清單考核、立查立改,責任到人,指標到人,對于執行偏差及安全漏洞進行及時糾正,防止因礙于情面打擦邊球。
不僅如此,公司還組織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技能比武、安全生產講座、項目經理會等,經常抓與長期抓雙管齊下,堅持命字在心、嚴字當頭,建立周檢月檢制度,及時消除安全隱患,把安全意識刻進項目的每一個毛細血管。
對于建筑工人,李文軍每年定期組織體檢,夏天送清涼,冬天送溫暖,確保每一位工人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多年來,公司一直保持著安全生產零事故紀錄。
安全的“1”穩穩扎根,后面的“0”也遍地開花。近年來,公司所建的匯榮桂林17#18#棟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真武閣杯”優質工程、盈安大廈項目獲“中國建設工程BIM大賽二等獎”和“全國創新杯BIM大賽三等獎”。湘坤第一城、中信湘雅項目榮獲省級“質量常見問題觀摩工地”稱號,醴陵陶瓷會展館榮獲公司首個“國家優質工程獎”。
來源:中人社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