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思佳 龍文泱 曾冠霖 通訊員 楊婉怡 姜娟
戲里,她們一個是對木偶戲一見傾心的懵懂女孩,一個是將木偶技藝傾囊相授的老藝術家;戲外,她們亦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師徒。對于青年演員楊慧娟與國家一級演員胡靜來說,戲里戲外都是對木偶藝術的傳承。
在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劇場里,木偶戲《偶戲春芽》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木偶博物館”里,一個個木偶陳列架擺放得井然有序。胡靜飾演的老藝術家正操縱著手中的木偶,忘我地沉浸在戲劇表演中。制作精美的木偶,在她手中變成活靈活現的人物。楊慧娟飾演的懵懂女孩無意闖入,被木偶藝術吸引,拜師學藝,跟著老藝術家學習木偶表演,勤學苦練,終成角兒。
【資料圖】
《偶戲春芽》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為參加“貫徹二十大·百團百角唱新歌”全省文藝院團競演活動全新創作的一出新戲。與傳統杖頭木偶戲不同,它沒有了1米7的擋布,幕后操縱演員也走上臺前。連戲中所用的木偶都有著獨特的小心思,大多是該中心創排的《春閨夢》《游湖》等經典劇目中的角色。
戲中懵懂女孩拜師學藝。
“我們以人偶情境劇的表現形式,通過創新編排和演繹,表現老藝術家對年輕演員的傳、幫、帶,展現一代代木偶藝人孜孜不倦的堅守、砥礪奮進的追求,向木偶這項千年古老藝術致敬,向行業老藝術家致敬。”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演員馮微介紹。
舉偶、開步、走路,在老藝術家的悉心指導下,懵懂女孩扎實練好基本功,最后完成了木偶拿起紅綢舞動等高難度動作。這也極大考驗著楊慧娟的技藝。唯有一遍遍練習,她才熟能生巧。她說:“木偶演員要會‘分身術’,不僅演員自身要有感受,還要把這種感受通過我們的表演傳遞給木偶。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讓木偶有戲我有戲。”
舞臺上,兩位木偶操縱演員技藝嫻熟,木偶表演惟妙惟肖,幕后卻是一群人在保障。布景、燈光、化妝、服裝、道具、音響等,每一個都不可或缺。“為了讓《偶戲春芽》舞臺呈現精益求精,全院近20人不停打磨、完善。”馮微告訴記者,該戲的背景畫面還在后期制作中,力求讓每幅畫面與情境完全貼合。
木偶戲和皮影戲,同屬傀儡戲,演員用桿控制木偶或皮影,帶給觀眾喜怒哀樂。這兩種藝術形式,號稱湖南省木偶皮影保護傳承中心“雙雄”。不管是題材作品、藝術表現,還是技藝水平、舞臺創新,該中心均處于行業一流。
走進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排練廳,七名演員在幕后操縱皮影,燈光將皮影的投影打在幕布上,皮影造型雕刻精致,皮影人物栩栩如生。他們排練的皮影戲《木蘭從軍》,講述了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為國出征的忠孝故事,曾獲“金獅獎”第五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最佳表演獎”,也是該中心參加全省文藝院團競演活動的劇目之一。
巧的是,正在參與《木蘭從軍》演出的演員譚鷗就是馮微的徒弟。 “花木蘭梳妝、開打、上馬,都需要不同造型的皮影。一個皮影需要三個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花木蘭舞劍非常講究扦子功,光這個動作,我們就練習了上百遍。” 譚鷗認為,《木蘭從軍》所弘揚的愛國情懷,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及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技藝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直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不斷探索的話題。馮微表示:“我們在傳統的木偶皮影藝術形式上,守正創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劇目編創、表演形式等方面探索求新,力求以更精湛的表演技藝、更出彩的舞臺效果,向觀眾展示新時代木偶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審:曾冠霖 二審:丁鵬志 三審:黃京
(一審:蔣宇 二審:鄧望軍 三審: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