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謝卓芳
“全球有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災害高風險地區。”5月13日,在第三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上,業內專家齊聚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共同探討在當前全球自然災害多發的背景下,如何以先進的防治技術裝備來減輕自然災害風險、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資料圖)
湖南裝備制造業基礎雄厚,發揮本土制造優勢,在自然災害防治領域大有可為。
趨勢:無人化、智能化、輕量化
火災現場,數輛小巧的智能機器人在煙霧中來回穿梭,檢測人體生命體征;消防員配合智能機器人迅速反應,救出受災群眾……論壇現場,北京凌天智能裝備集團總經理常建分享了一段人機協同救火的視頻片段。
常建認為,用智能“鋼鐵俠”代替血肉之軀,走“無人化-少人化-人機協同”救援路徑,是未來自然災害救援的必然趨勢。
當前,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已在多個救災場景得到應用。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研發的“馮如三號”小型無人機,歷經4年4代升級,待機時間最長達到120個小時,續航能力在業內遙遙領先。
“輕量化”同樣是高頻詞。傳統救援設備受制于體積、重量,作業時難免被“束縛手腳”,無法在狹小的救援空間全力發揮。如今,輕量化設備成為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市場的主流。
湖南華汛應急裝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便攜式水泵和附件,每個模塊重量均不到35公斤,可在15分鐘內快速安裝、更換水力部件,作業半徑超過500米,讓下水道、礦區等多種復雜環境下的排水搶險變得相對簡單。
機遇:立足裝備制造優勢,滿足自然災害防治新需求
湖南工業基礎好,裝備制造技術優勢突出。
一批裝備制造龍頭企業在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領域融合發展,如三一重工、中聯消防、山河智能、華諾星空等,積累了推動產業發展的先行經驗。
省工信廳副廳長毛六平介紹,立足產業優勢,湖南已實施32個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攻關項目,支持企業研制了一批行業領先的技術裝備,在災害事故救援中發揮了重要技術裝備支撐作用。2022年,長沙高新區獲批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株洲高新區獲批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單位。
本土企業積極擁抱新機遇。作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南華汛應急裝備加大研發力度,推出多款不同流量級別的洪水排澇應急裝備。“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我們要在技術上繼續鉆研進去,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公司董事長陳曉清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應急救援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行業標準比較缺乏。建議加快制定行業標準,提高救援設備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