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4月10日訊 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是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中老年人的“第三殺手”。雙手顫抖、行動遲緩,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這些癥狀困擾著很多帕金森病人。
4月10日,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舉行特殊的趣味“帕友運動會”,看患者治療后,如何突破身體障礙束縛,體會“運動”樂趣。該院神經外科一病區主任鄒叔騁提醒,帕金森病越來越年輕化,為了提高帕友生活質量,應加強全面全程管理。
提到帕金森,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老年病。隨著年齡增加,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增加,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約為1.7%。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該病正趨向年輕化。鄒叔騁表示,臨床上,50歲以下的患者日益增多,自己接診的最年輕帕金森患者只有17歲。最近接診的44歲的嚴先生,已經與該病共處了17年,發病年齡僅在27歲。
目前,帕金森病的確切病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和遺傳、環境、衰老等因素有關。帕金森不致命,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更讓患者頭疼的是,帕金森病藥物治療存在一個“蜜月期”,即在發病3—5年內用較小的劑量或較少種類的藥物就能獲得明顯的療效。
“藥物一旦失效,患者可以考慮腦起搏治療手術。將微電極植入腦內特定神經核團,通過高頻電刺激神經核團或神經傳導束,調節異常神經環路,起到治療作用。”鄒叔騁介紹,該手術可以減少藥物服用量,減輕神經功能障礙,讓患者恢復基本正常的生活狀態。
■全媒體記者 李琪 通訊員 石榮 實習生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