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雙峰小農機,丘陵山區顯身手

來源:華聲在線2023-04-08 09:41:30

巴掌田、斗笠丘,沒有去不了的地方;收油茶果、剝核桃,樣樣難不倒——

雙峰小農機,丘陵山區顯身手

3月31日,雙峰縣井字鎮白碧村,農民駕駛微耕機耕整水田。 李建新 攝


【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俊?通訊員 趙冠豪 李琴章

犁耙水響,正是春耕大忙時。

在海拔900余米的新化縣文田鎮芭蕉山村,一臺臺手扶微耕機躍上梯田,輕松完成翻耕;

在漣源市李子灣種植基地,小型割草機行走于密林之間,解決農藥除草的尷尬;

在雙峰縣建成農機合作社,植保無人機飛翔田間地頭,小半天就能完成整個山頭的施肥任務……

這些在丘陵山區大顯身手的,就是雙峰小農機。

隨著傳統的犁耙鎬鋤“刀槍入庫”,有“中國農業機械之鄉”美譽的雙峰縣,瞄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需求,突出“靈巧”“智慧”農機產業鏈建設,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產品暢銷20多個省份以及非洲、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適用

“饅頭山、巴掌田、泥漿地”,盡情撒歡

4月7日,雙峰縣青樹坪鎮歸古新村,啟富農機合作社出動4臺旋耕機和2臺微耕機,對1500畝水田展開機械化作業。

“山丘上那塊田不到2分,但小農機能自由行駛;靠人工耕種劃不來。”順著合作社理事長歐陽巧所指的方向,農機手正推著微耕機從簡易梯架爬進梯田。隨即,馬達轟鳴,“鐵牛”盡情“撒歡”。

“一臺拋秧機一天可作業40畝,相當于20個勞動力,省時省錢省心。”歐陽巧介紹,合作社還為周邊5個鄉鎮提供從耕種到烘干儲藏一條龍服務,去年僅農機服務收入就達到90萬元。

雙峰縣和我國南方不少地區一樣,屬典型的丘陵山區,人均耕地只有0.72畝。地塊細碎凌亂、高低不平、坡多臺多埂多、形狀不規則,“饅頭山、巴掌田、泥漿地”曾讓當地農戶叫苦不迭。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許多良田被拋荒。

記者在走馬街鎮龍田農機合作社看到,湖南農友機械集團生產的旋耕機如履平地,爬坡、轉彎、調頭,犁深、耙細、撫平……一套流程行云流水。離地間隙高、機身輕便、寬履帶、大馬力設計,不僅能“浮”在泥漿表面,還能輕松越過田埂,成為“開泥拓土”的先鋒。

合作社負責人彭文清笑著說:“這種泥漿田,普通農機水土不服,容易陷進去,很難拔出來;本土農機小而精,能充分施展,也不‘挑食’。”

“我們流轉的2000余畝水田,有一半曾是拋荒田。”彭文清介紹,以往,農機價格貴又不適用,農民買不起農機,也無機可用,導致田地撂荒。

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主任劉亞曲介紹,不同于平原地區常用的大型農業機械,雙峰小農機以丘陵山區為主攻方向,力求“輕便、適用、實惠”,價格普遍低于同類產品。目前,已開發出60多個品種、300多種型號,涵蓋耕整、栽插、植保、收割、烘干、貯藏全過程。

一臺水桶大小的脫粒機,每小時能脫粒玉米200公斤,只要200元左右,相當于一只老母雞的價格;一臺售價11.5萬元的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加上農機補貼和累加補貼,到手不到8萬元;一臺手扶微耕機,參與農機服務,半個月就能收回成本……

經濟適用的小農機,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提檔升級。雙峰縣共有農機合作社108家,全縣農機保有量達50余萬臺套,水稻綜合機械化率達80.67%。雙峰由此解決了“無人種地”“無好機用”“買不起農機”等問題。

爆款頻出

收油茶果、剝核桃,瞄準空檔搶占風口

雙峰小農機,并不局限于水稻耕種。

在瀏陽市農機示范現場,小型油茶采收機張開傘形采收器,緊緊抱住果樹,一通高頻震動后,油茶果快速掉落,進入儲藏箱,再經傳送帶進入剝殼機,果殼輕松剝離,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

這套湖南農友機械集團生產的第二代油茶果采收機和脫殼機,結束了南方丘陵山區油茶果采摘“無機可用”歷史,且果子破碎率低于3%,遠高于設計指標。

3月下旬,應貴州省農業農村廳邀請,雙峰縣組織農機研發團隊遠赴貴陽,解決貴州核桃機械化采收難題。

“小農機體態小、價格低,產品更新快。跟風模仿,不如搶占產業風口,帶頭領跑。”湖南農友機械集團董事長劉若橋介紹,研發一種小農機,過去也許能賣10年;現在一兩年就要迭代,只有不停改進,才能在市場立穩腳跟。作為農機龍頭企業,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每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1000萬元,擁有授權發明專利57項,8項技術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雙峰小農機,善于捕捉市場空白,依托強大的研發能力,敏銳回應需求。”雙峰縣農機事務中心主任劉亞曲告訴記者,“農民需要什么,就研發生產什么;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面臨什么難題,產品就著力解決什么難題。”

一大批走在市場前沿的爆款產品,快速研發生產。

湖南農友機械集團研發的聯合收割機,瞄準大豆和玉米套種,實現割輻自由調節,適應多種套種模式,獲得首批國家技術認證;面對設施農業需求,湘源金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特種履帶旋耕機,機身小巧,能完成旋耕、開溝、起壟、除草、回填等作業,適用于大棚、果園、菜園、樹林……

圍繞中央一號文件推進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要求,雙峰小農機企業瞄準更高研發目標,再次沖向新風口:將智能技術與農機結合,讓機械能自動識別禾苗、田埂,實現無人駕駛;安裝便攜式螺旋槳,幫助小農機輕松到達復雜田塊,解決“上山下田”難題;依托快速接駁技術,通過不同硬件模塊組裝,讓農機像拼裝積木一樣隨意組合。

精工細作

“草根”逆襲成“頂流”,雙峰農機走天下

一臺機械臂同時控制兩臺機床,實現送料和零部件的自動化生產;一塊塊鋼板進入激光切割機,變成高精度配件;粗糙的鑄件,經自動噴涂設備打磨,穿上光鮮亮麗的“衣裳”……

湖南勁松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碾米機生產的專精特新企業。“以前是小作坊,產品基本靠人工和傳統沖壓機,精度低、質量差,主要靠打價格戰。”公司總經理蔣雄彪介紹,“采用先進制造裝備,我們的產品已成為東南亞市場的搶手貨。”

上世紀90年代,紅火30多年的雙峰國營農業機械廠退出歷史舞臺。看好小農機技術簡單、市場廣闊,一些下崗職工和個體老板接過農機生產的接力棒,紛紛辦起農機廠。短短兩三年,全縣農機生產企業超過了200家。

低水平模仿、配件不統一、質量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低價無序競爭,許多廠家沒撐多久就“關門大吉”。

雙峰對全縣農機產業實施整合升級,鼓勵強強聯手、差異經營、技術革新,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成立農機產業園區、農機協會,實行規模化、鏈條化發展,雙峰迅速成為輻射中南地區乃至全國的農機產銷地;同時,著力發展配套產業,帶動23家鑄鋼、10家鑄鐵等配套企業集聚發展,農機零部件80%由本地供應。

近年來,雙峰農機企業共引進自動化生產線37條,有效解決了設備落后、產品標準低等問題。農機生產告別傳統的“零敲碎打”和“來件組裝”,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精工細作”時代,產品也越做越小,越做越精。

雙峰縣設立3000萬農機發展基金,用于支持和獎勵科技創新;組建湖南丘陵農機研究院,開展關鍵技術、重要零部件科研攻關,并聯合19家科研院所同35家本土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全縣已培育農機高新技術企業32家,牽頭或參與制訂26個農機國家行業標準,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獎4項,擁有國家專利353項。

目前,全縣已發展農機生產企業85家,擁有“農友”“好運來”2個中國馳名商標、“國藩”等20個湖南名牌。

小作坊蝶變成現代化規模企業,雙峰小農機在一些細分領域逐漸成為行業先鋒和隱形冠軍,一批操著雙峰口音的企業家,參與到全球農機市場角逐。

長沙海關工作站入駐,韶山海關設立辦事處,加入跨境電商平臺……雙峰小農機組建了自己的外貿團隊,還在泰國、印尼、老撾等重要出口國設立農機代表處、6S店,延伸產品售后服務。

2022年,雙峰農機產業實現產值101.18億元,自營出口達1.16億元。

從體態笨重到靈巧輕便,從單一的使用功能到個性化定制,以技術創新為核心,以市場化為導向,雙峰小農機成功實現“草根逆襲”,走向全國,走出國門。

■短評

農民需要什么,就研發生產什么

孫振華

雙峰小農機從鄉鎮作坊起步,歷經市場淘洗,發展到今天的百億產業,行走天下,奧秘在哪?

答案就是,“農民需要什么,就研發生產什么;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面臨什么難題,產品就著力解決什么難題。”

南方丘陵山區與北方大平原不同,水稻耕種難以采用大型農機作業,世世代代都靠牛耕人作;特別是水果、蔬菜、棉花、油菜、油茶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與采摘,完全依靠人工。面朝黃土背朝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少,丘陵山區水稻種植和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要求日益迫切。市場的痛點、難點,就是產業的關注點與賣點;農村的需求、農民的抱怨,就是潛在的市場。雙峰農機企業及時回應農民訴求,產品不斷迭代更新,抓住市場風口,迎風飛揚,把主流機械制造企業并不看好的“小產業”,弄得風生水起。

中央高度重視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多次對推進丘陵山區機械化作出部署。今年,“加緊研發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也明確要求“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有政策“加持”,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力,雙峰小農機一定能開拓更大的市場,創造更加驕人的業績。

關鍵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