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它們都回來了!“十年禁漁”啟動兩年多,湘江的魚群數量越來越多,不管是江豚等特有物種,還是各類魚群,數量和種類增長都十分明顯。202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湘江流域長沙段監測到魚類種類較禁漁前顯著增長,共66種。即日起,記者帶您一起去探“湘江魚”。
華聲在線4月6日訊(全媒體記者 曾冠霖)2021年,長株潭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聯合執法工作指揮部,在三市共開展聯合執法調查行動中,發現了成群結隊的鳤魚。這也是湘江水域時隔近20年再次發現鳤魚。今天,記者帶你了解湘江里難覓蹤跡的鳤魚。
(鳤魚“證件照”。李鴻 攝)
鳤魚如同候鳥,五湖四海“奔波”
“鳤魚”很多人對它是并不了解的,因為它太過于神秘。據湖南省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鳤魚曾是長江流域的一種廣布性魚類。鳤魚體型細長,俗稱麥稈刁,隸屬于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與有“水老虎”之稱的鱤在外形些相似。
鳤魚的一生如同候鳥,五湖四海奔波,它們是江湖洄游性魚類。歷史上它廣泛分布于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在生殖季節溯江而上到干流急流中繁殖,產漂流性卵,每年5—7月進入沿江湖泊育肥。
記者了解到,由于水工大壩導致的江湖阻隔、棲息地生境退化,以及水域污染、過度捕撈等原因,鳤魚曾經在洞庭湖和湘江流域難覓蹤跡,被列為湖南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鳤魚再現湘江,物種恢復只是開始
“湘江是我國重要的淡水魚類產卵、孵化和生長的場所之一。鳤魚再現說明湘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趨于向好,資源衰退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也證明了‘十年禁漁’對于魚類的保護正在逐步顯現。”湖南省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說。
株洲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工作人員表示:“這種鳤魚過去有,后來沒看到了,現在又有了,說明水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近年來,湖南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工作,特別是“十年禁漁”的實施,讓鳤魚得以休養生息,野生種群有所恢復,這對當地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都有著一系列的影響。
湖南省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工作人員表示:“鑒于鳤魚的生態價值,科研工作者將加大對保護力度,同時也會加快鳤魚等珍稀魚類的保種、馴養繁殖、養殖等技術研發,為其重返大白然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