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點 > 正文

【全球報資訊】【“湘”當自覺自信自強】深耕縣域“古色”“紅色”攀“雙峰”

來源:華聲在線2023-02-25 11:30:54

華聲在線2月25日訊(記者 盧小偉 葉思慧 張鼎峰 鄒偉瑜)地處湘中腹地的婁底市雙峰縣,是一方歷史悠久的古地,也是一片被紅色浸染的熱土。民謠“三兩米,噴噴香,冇得菜,夾辣醬”代代流傳,曾國藩故里賡續家風,蔡和森故居血脈綿延……推動縣域發展,雙峰奮力寫好“古色+農業”“紅色+旅游”文章。

“湘”當自覺自信自強——全國網絡媒體湖南行之“市州和縣域經濟發展掃描”主題宣傳活動期間,媒體記者、網絡名人來到永豐鎮、井字鎮、荷葉鎮等地,品嘗辣椒、瞻仰故居、聆聽黨課,從舌尖、眼前到心間,全方位探尋雙峰縣域發展的多彩魅力。


(相關資料圖)

古色+農業:一“醬”帶動百家興

萬千湘人食一辣。辣椒,是湖南食譜和精神譜的一大代名詞。細數辣椒的湖南歷史,雙峰有一席之地。

文字再美,不如舌尖一品。

2月23日,雙峰縣永豐鎮湘和森辣醬廠儲藏間,整齊排列的一缸缸辣醬溢出沁人心脾的香氣,喚醒一眾來訪記者的味蕾。“忍不住想來幾碗米飯。”一位“吃貨”打趣道。

永豐辣醬是雙峰縣一道傳統美食。《雙峰縣志》載:早在公元16世紀,永豐一帶就有人開始曬制辣醬。以味鮮肉厚的燈籠辣椒為主要原料,首先,小麥蒸熟、發酵、磨制、加鹽、調水,制成醬胚,再摻和碎辣椒,然后暴曬成醬。一醬400余年。

新鮮醬色,也是濃濃古色。曬醬先祖的后人們,從古色古法中延伸出一條農業產業現代化的路徑。如今的永豐辣醬,已細化、標準化到29道工序。

曬醬先祖的后人們,從古色古法中延伸出一條農業產業現代化的路徑。 本組圖片均為李健攝

湘和森辣醬廠負責人張小燕介紹,與其他品牌有別,湘和森辣醬是在35℃的天氣里進行純天然曬制。“酶化”和“曬制”過程,歷來都由經驗豐富的制醬藝人口傳心授,根據酶化程度和氣溫變化調制而出,經得起時間和消費者的考驗。

不僅“酶化”和“曬制”如此,湘和森醬業產品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結合了現代智能工業技術,無菌車間、機械自動進行產品包裝,使用特制瓦罐、瓷壇、玻璃瓶盛裝,嚴禁杜絕塑料制品,確保產品裝得越久,味道越濃。

目前,湘和森辣醬廠以辣醬制品加工為核心,擴展到育種、種植、精深加工、食儲、物流、銷售、服務等一體化發展,辣椒制品分原味永豐辣椒醬、風味豆豉醬、正宗永豐豆豉以及湘中臘味四大系列。

憑借優秀的表現,2022年,湘和森辣醬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一“醬”帶動百家興。雙峰縣委、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100萬元產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引導永豐辣醬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產品研發、基地建設、重點企業集群發展和獎勵申報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馳名(著名)商標。

目前,雙峰縣建設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15個,輻射帶動全縣辣椒種植面積4.4萬余畝,產值4億元,扶植專業種植合作社(村)80多個,聯接農戶2.3萬人,全縣助農增收1億元,永豐辣醬已成為雙峰鄉村振興特色產業。

“我們的使命就是做好一缸醬,擦亮永豐辣醬品牌,代代傳承下去。”張小燕說。

紅色+旅游:血脈賡續促振興

雙峰縣有個荷葉鎮,荷葉鎮走出歷史名人曾國藩。“曾文正公治家,八代不衰竭。”

走進荷塘村,只見房屋錯落有致,道路干凈整潔,戶戶門前家訓亮眼醒目。荷葉鎮家教家風陳列館展示傳承家風家訓的好處: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昭掄,東方第一女飛行員王燦芝,教育家曾寶蓀……榜樣的力量,無聲而有力。

近年來,荷塘村栽種桃樹180畝,在塘邊和公路邊種植荷花300畝,還進行國土整理、公路建設和飲水安裝。家風育新風。荷塘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20多項殊榮。

好家風促黨風政風帶社會民風,開創基層治理新格局。

“荷塘村民風淳樸,村民相處和諧融洽,即使有矛盾也基本上在村支部解決了。”荷葉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謝蓉說。

基于豐富的人文資源,荷葉鎮堅持“講好一個故事、做好四個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打造特色小鎮”的總體思路,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突出“家文化”,以好家風促黨風政風帶社會民風,開創基層治理新格局,積極打造“家風第一鎮”,成為以曾國藩家教家風文化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旅游目的地。

濃郁家風滋養一方民眾,血色豪情則催醒了更廣大的國人。在革命風雨歷程中,雙峰人民牢牢記得“蔡和森”這個名字。

雙峰縣井字鎮楊球村,青山環抱、綠樹掩映處,就是蔡和森、蔡暢故居所在地。故居、廣場、雕像、陳列館,共同構成了紅色教育基地。

在群雕、故居、紀念館間瞻仰、駐足,南海網記者吳坤海心潮肅穆又澎湃,“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激勵后人,蔡和森同志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即使身處和平年代,也依舊當存一顆堅守信念、始終跟黨走的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積蓄青春力量。”

“紅色+旅游”推動雙峰縣域經濟發展。

蔡和森紀念館黨組書記趙向陽告訴記者,自故居2017年完成修繕至今,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修繕后,和森小鎮“朋友圈”不斷擴大,網紅打卡點不斷涌現。

近年來,井字鎮深挖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做活紅色文章,以蔡和森、蔡暢故居為引領,盤“活”了紅色文化,帶“火”了紅色旅游,幫“富”了人民群眾。

井字鎮在做優做大紅色旅游的同時,提出“紅色引領、綠色發展”理念,“通過龍頭帶動作用,把蔡和森、蔡暢故居這張IP做大做優做強,再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增加百姓收入。”井字鎮黨委書記趙果成表示。

以井字鎮為代表,乘著“紅色+旅游”“紅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東風,雙峰縣聚靈氣、匯人氣,迎來縣域經濟發展的“春天”。

(一審:盧小偉?二審:余畫?三審:石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