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華聲在線2月20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2月19日,記者從洞庭湖候鳥保護國際論壇暨國家林草局候鳥動態監測保護國家創新聯盟年會上獲悉,去冬以來,37.83萬只候鳥在洞庭湖區域越冬,其中,羅紋鴨數量最多,成為湖區“第一大鳥族”。
省林業科學院、湖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研究人員介紹,近年來,我省全面清退了湖區污染企業,清理湖區自然保護區內歐美黑楊,打擊非法采砂,拆除湖區矮圍,不斷增強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多樣性、穩定性,并在情況不佳年份為湖區候鳥補水、補食,多措并舉吸引越來越多候鳥在洞庭湖區越冬。
2012年,91521只小白額雁成了湖區數量最多的鳥類;從2015年開始,豆雁連續5年蟬聯“冠軍”,個體數量從127207只逐年上升至233290只,幾乎翻倍;2022年,洞庭湖越冬水鳥數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達40.4萬只,其中豆雁數量接近30萬只;2023年,羅紋鴨以總量20.7萬只、占比36.03%的明顯優勢,成為數量最多的越冬候鳥。
據了解,經歷2022年特大干旱后,洞庭湖水位記錄創多年同期最低,湖區水域面積大幅縮減,適宜候鳥棲息的濕地面積急劇縮減,因此今年越冬候鳥數量較上年有所下降。但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數量反而增加了近萬只,國家“十四五”搶救性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黑臉琵鷺也時隔5年再次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