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王恒
近日,有網友吐槽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花700多萬元建造了一個牛郎織女地標雕塑,疑造價過高而且造型丑陋。8月25日,有媒體核實,該雕塑中標價為715.2萬元。魯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回應稱,雕塑的招標建設符合流程,有質疑可向審計部門提出。有記者向相關設計公司詢問情況時,對方反問:“那你說幾千萬幾個億的雕塑,它(價值)出在哪里?”之后記者又致電魯山縣住建局,一工作人員甚至爆粗口:“監督你X,滾!”
花700多萬元建造城市地標雕塑,被民眾吐槽“丑且貴”,魯山縣政府為了提升城市形象所做的努力既不叫好更不叫座。面對媒體的追問,相關設計公司“抬杠式”的回復和政府部門采購方極其粗俗的語言攻擊令人咋舌。而相關方敷衍塞責的態度、冷漠粗暴的回應,難免會讓公眾對地標雕塑建造的費用產生疑問。
要知道,城市公共工程建設花費的是納稅人的錢,理應受到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和質詢。面對公眾和媒體的質疑,政府部門和設計、承建等單位本應及時答疑解惑,用坦率、真誠的態度回應輿論的關注,與外界進行良好的溝通。如果個別工作人員在回應時強詞奪理,用語粗鄙不堪,不僅有悖于當地著力提升形象的努力,而且會讓相關事件的澄清愈發復雜。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生活方式的變化,社會公眾的公共審美也不斷提升,因此建設城市公共工程特別是代表城市形象的地標性建筑雕塑,應廣泛、充分地向市民征求意見,考慮公眾的審美偏好和接受程度,讓公眾積極參與進來。
一味地忽視民眾意見和建議,在執行過程中只是相關單位在自說自話、重面子輕里子、“拍腦袋”決策,就難免面對花錢還不落好的尷尬局面。如此作為,不僅會造成行政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還會給地方帶來財政壓力、影響民生發展。
700多萬元的建造費用,對于一個縣級行政單位來說是筆不小的財政開支,用在事關民生的任何一個領域,都要比建造一座雕塑強。要提升城市形象,與其把關注點都放在地標建筑雕塑等外在“硬件”上,不如做細做實更多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