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將生理性別、大腦認知風格以及性別角色三者組合構成多維性別變量,以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構建出多維性別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影響機制模型,并利用西安交通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性別研究視角下本科生在校學習經歷研究”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雙性化是最有利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性別角色類型,社會在性別平等方面的進步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形成的結論。
■楊雪燕 李蕊
【資料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高校作為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為國家輸送高品質創新人才的責任與使命。大學生作為經歷高考選拔的優秀生源,處于學習和發展的黃金時期,理應成為高校的重點培養對象。根據社會認知理論,創造性思維可被看作創新行為發生的基礎。因此,提升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一環,對國家創新能力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性別結構與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作為幫助個體產生新穎獨特且有實用性觀點或產品的思維形式,具有鮮明的個人特征。其中,性別作為最簡明直觀區分組群的人口學變量,已被廣泛應用于創造性思維個體差異的研究中。然而,學界在性別對個人創造性思維的影響上并未達成一致的結論。而在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認知中,普遍認為男性的思維更加活躍,更愿意打破常規;女性則相對更為沉靜,會表現得更加乖巧,不會輕易打破規則。但是作為當代青年人的代表,大學生往往思想開闊,敢于嘗試新鮮事物,追求自我突破。對于他們而言,創造性思維的性別差異是會遵循我國傳統文化的軌跡,還是會因為其群體特征而產生新的變化,仍然需要再驗證。
隨著社會教育公平意識的增強和婦女地位的崛起,我國女大學生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不斷升高。國家統計局2023年4月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統計監測報告顯示,高等教育女生占比持續超過半數。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以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2021年,高等學校在校生中女生為2780.7萬人,比2020年增加124.4萬人;占在校生的50.2%。這迫使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正視新的學生性別結構,清楚認識到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性別差異,在面對不同性別大學生時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以針對性的培養方式有效提升大學生創造性思維。
伴隨研究的持續深入,性別的內涵被逐漸擴大。性別不只限于生理性別,還包括代表大腦處理信息的一種方式,體現個體思維特征的大腦認知風格,以及圍繞社會性別期待產生,體現個體人格特征的性別角色等維度。但在目前有關生理性別、大腦認知風格或性別角色對創造性思維影響的研究中,多數討論的是三者各自對個體創造性思維的影響。鮮有研究將三者結合起來,分別作為性別在生理層面、大腦認知風格層面以及人格層面的三個維度,進而研究不同維度的性別變量對個體創造性思維的影響機制;綜合考慮大腦認知風格和性別角色具有的“社會性別”屬性以及不同維度性別變量對創造性思維作用的相關研究仍不多見。那么,性別的不同維度會對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產生怎樣的影響?多維性別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機制又是什么?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利用2018年西安交通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收集的數據展開研究,探索多維度性別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影響及其中的作用機制,希望能夠為提升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與國家創新能力建設提供思路。
何種性別更有創造性
本研究將生理性別、大腦認知風格以及性別角色三者組合構成多維性別變量,以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構建出多維性別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影響機制模型,并利用西安交通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性別研究視角下本科生在校學習經歷研究”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因社會性別而呈現出顯著差異。男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女生更活躍,但是這一差異在加入了大腦認知風格和性別角色變量之后就消失了,這說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性別差異是在社會性別的作用下發生的,生理性別并非決定性的因素。一方面,性別社會化過程中,男生傾向于將自己塑造成更富于冒險精神、更喜歡接受挑戰、對傳統和權威更具備強烈的反叛性、以使自身具備社會所認可的成功男性人格特質,這些為男生產生更好的創造性思維表現提供了內在驅動力。另一方面,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性別角色期待和性別刻板印象也總是對男生賦予更多的期望和責任,認為男性更應該和更擅長以新奇而獨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些為男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友好的外部環境,最終從整體上使男生的創造性思維表現比女生更活躍。這些都說明,社會性別才是導致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呈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性別差異的根源性因素,而非生理性別。
第二,共情和系統化兩種大腦認知風格均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有顯著的積極作用,且并無優劣之分。這與兩種認知風格的本質有關。共情認知風格主要分析他人的情感與感受,對人際交往和日常領域的創造力作用顯著。一般而言,女性更擅長于共情認知風格;系統化認知風格主要分析客觀事物的結構與系統,對科學發現和建筑領域的創造力有很強的影響。一般而言,男性更偏向于系統化認知風格。兩種認知風格分別作用于不同領域的創造力,都是形成個人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源泉。這也從另一角度說明無論偏男性化的認知風格,還是偏女性化的認知風格,都有可能在創造性思維方面產生卓越表現。
第三,性別角色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有顯著影響,同時可以有效調節大腦認知風格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影響。首先,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大學生創造性思維最活躍,緊隨其后的是男性化性別角色的大學生。其次,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會放大大腦認知風格對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積極作用,即:對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大學生而言,大腦認知風格對創造性思維的促進作用可以呈現出最優的效果。總而言之,雙性化是最有利于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性別角色類型,這一發現也符合雙性化人格理論的觀點: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個體能夠更靈活、有效地對各種情景做出反應,且獨立性強,自信心高。研究也進一步揭示,社會性別平等方面的進步有利于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
基于上述結論,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針對幼兒階段的孩子,建議家長應鼓勵孩子多樣化性別表達,避免在早期過多使用性別刻板印象限制孩子性別角色的多樣化發展。
針對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建議中小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有利于個人性別角色多樣發展的環境,積極倡導平等友善的性別觀念,努力引導學生實現性別角色個性化發展。
針對高等教育當中的大學生們,建議高校營造一個更為平等友好的性別文化氛圍,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包容和諧的校園環境,支持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開展多樣化性別表達和體現多樣化人格特質,使雙性化性別角色的人格特質得到進一步發展,進而實現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提升。
(楊雪燕為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蕊為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博士生)